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海南兔 - 详细

海南兔

海南兔
识别特征
体型较小的一种兔,体重一般不超过2kg。头小而圆。耳通常比后足长,向前折可超过鼻端。颏部毛纯白色,尾上面黑色,下面纯白色。上颌门齿齿面纵沟的断面为倒置的Y形,内充满粘胶质,而非华南兔的V形空沟。体背毛色调比其它兔子鲜艳,毛较柔软,头顶和体背毛棕黑色,腹毛多为乳白色,体侧毛棕黄和棕白相混杂,四肢趾掌为乌棕色。
分布
海南兔是海南岛的特产。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除深山区外的广大丘陵台地及平原的荒丘上。50~60年代海南岛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广大郊野,几乎到处都有野兔,是本岛各地的常见种。目前只在西南
部等个别尚未完全开垦的荒野角落,以及少数保护区里尚有踪迹。分布在海南的陵水、东方、白沙、儋县、乐东、昌江等地。生境与习性主要栖息于本岛丘陵平野的灌丛、低草坡中,喜欢在滨海台地,地势平缓,干爽、草木丛堆间杂地段,也爱在僻野作物地附近。喜居草丛或灌草丛,不爱住地穴,亦未见自挖的洞穴,平常就在草灌下蹲卧着,爱到草灌间的光地或低草地上活动。生性温驯,御敌能力差。
种群现状
数量不详。过去海南兔分布很普遍,是一般狩猎最容易获得的猎物。但目前已经相当罕见。从目前尚有兔分布的几处估计,现存量已不足千只。致危因素50年代初,为了猎兔为食,许多地方晚上出
猎,无论是用枪还是用棍,一阵功夫就能打得3、5只,数量之多估计当在万只以上。由于荒地开垦和
长期捕杀,70年代之后野兔越来越少,那种用木棍也敲得到的绝大部分地区,是灭迹最快、最早的地区。
饲养情况无饲养记录。
现有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但缺乏具体保护措施,本种的生存仍然处在威胁之中。
保护措施建议
海南兔列入了国家保护动物名单,更应有具体禁猎保护措施;仅依靠海南岛现有的东方大田,白沙邦溪、陵水南湾等几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是难以实现保护的目标的。首先应该考虑作为地方一级给予绝对的保护,在全省范围内禁猎若干年,确保其种群的恢复。应当开展种群数量的现状调查工作,并加强民众保护意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同时,考虑到目前对海南兔的分类尚不一致,应进一步研究本种的分类,澄清它的种或亚种地位,这对濒危物种保护来说,也是必要的前提。野兔繁殖力强,栖居于野地荒丘,而且往往是农经作物业不易利用的贫瘠之地,那里极少天敌,具备海南兔繁衍的良好条件,是挖掘土地潜力,合理利用荒野生产财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