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名词解释:官署名。东汉尚书有民曹,主缮修功作等事,魏晋南北朝时分设左右民尚书。又有起部尚书,《通典·职官五》说名词解释:“晋宋以来有起部尚书,不常置,每营宗庙宫室则权置之,事毕则省,以其事分属都官、左民二尚书。”北周冬官府有工部中大夫之职。隋因其名置工部,统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炀帝时定制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唐沿置,掌土木,水利工程及全国农、林、牧(军马除外)、渔业的政令。光宅初改工部为冬官,旋复旧。此后确定为六部中的最后一部。五代沿唐制于尚书省置工部。宋初工部所掌事务归三司修造案,工部尚书、侍郎为寄禄官,工部只置判部事一人,无职掌。元丰改制,始以尚书、侍郎主管部务,掌修筑城郭、宫室、道路及修造河渠等事务。部内设四司如唐制。元祐以后,所属屯田、虞部、水部郎中、员外郎有的减省,有的互兼,甚至四司合一,仅置郎官一员。南宋时,工部并辖文思院与军器所,少府监、将作监与军器监也一度并归工部。辽北面官中的宣徽院与工部的职任相当,南面官中尚书省所属有工部。金工部不分司,以郎中、员外郎分掌修造营建法式、诸作工匠、屯田、山林川泽之禁、江河堤岸、道路桥梁之事。部内有左三部检法司、核实司(隶属于户、工二部),直属机构有修内司、都城所、祗应司、甄官署、上林署。元工部掌全国营造百工的政令,部内亦不分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令史之属。富大用《事文类聚》说名词解释:“大元工部置令史,分掌名头,以尚书为长。”部的直属机构颇多;有诸色人匠总管府、提举右八作司、提举左八作司、诸路杂造总管府、茶迭儿局总管府、大都人匠总管府、随路诸色民匠总管府、提举都城所、受给库、符牌局、窑场、皮货所、随路织染提举司等机构。明制工部掌全国百工、山泽的政令,有营缮、屯田、虞衡、都水四清吏司以管理部务;有司务厅以管理行政事务;所辖有营缮所、文思院、皮作局、鞍辔局、宝源局、颜料局、军器局、节慎库、织染所、杂造局、各抽分竹木局、大通关提举司、柴炭司。清制工部职掌及内部组织设四清吏司如明制,管理部务的还有制造库、节慎库、料估所;管理行政事务的有清档房、汉档房、黄档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饭银处等机构。此外清初承明制设有营缮所、文思院、广积库、柴炭司等机构,后均裁撤。隶属于工部或与工部有关系的机构有工部钱法堂及宝源局、火药局、值年河道沟渠处、督理街道衙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革官制时将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次年十二月农工商部奏归并工部办法折中决定名词解释:由农工商部接管原属工部管理的河工、水利、海塘、江防、沟渠、船政、矿物、陶冶、度量衡等事务;由民政部接管各项土木工程事务;由陆军部接管军器、战船、军需事务;由内务府、礼部分别接管有关内外廷典礼及主办各种器物事务;由度支部接管全部工关税收事务。参见“农工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