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战争名词解释:
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吞并小亚细亚,引发了波斯帝国同希腊城邦的一些列战争,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和波斯的失败为终结。
这场战争对波斯帝国来说是衰落的转折点,是希腊的经济和政治趋向极盛,极大的改变了希腊邦际政治关系。
公元前六世纪末,波斯帝国已囊括了东起印度河、西达小亚细亚沿岸(包括一些希腊城邦)的广大地区。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市米利都的反波斯起义,导致战争爆发。波斯军三次大举入侵希腊。
(1)前492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遣摩多牛斯率陆、海军远征希腊。陆军在色雷斯境内受阻;海军行至亚陀斯海角遇暴风,损失大批舰船和士兵,无结果而终。
(2)前490年,大流士再派达提斯率约十万军队、六百嫂舰船,横渡爱琴海;先攻占优卑亚岛西岸的爱勒特里亚,然后在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地方登陆。雅典步兵及布拉的援军约一万一千人,在雅典将军米太亚得指挥下,大败波斯军,后者被迫撤退。马技松之战增强了希腊人的胜利信心。此后希腊三十多个城邦在科林斯召开大会,以斯巴达为首结成反波斯同盟。雅典人采纳地米斯托克利的建议,建成强大海军。
(3)前480年,大流士的继承者泽尔士一世率军约五十万、战舰千艘,大体上循第一次进军路线侵入希腊。陆上夺取德摩比利隘口,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及三百名勇士牺牲;波斯军开入中希腊,占领并破坏了雅典城(雅典人已将老幼妇女撤至伯罗奔尼撒半岛)。波斯舰队绕过苏尼昂海角,驶入萨拉米湾,与雅典海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波斯军彻底失败。泽尔士一世率海军残部仓皇退却。次年,在中希腊的布拉的波斯陆军又败。波斯侵略者被逐出希腊半岛,希腊开始转守为攻。前478年,雅典海上同盟(提洛同盟)建立,希腊日益强盛,波斯渐失其优势。前449年,希腊人在塞浦路斯岛的萨拉米城附近打败波斯,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规定:波斯人放弃对爱琴海及赫勒斯滂的控制权,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这次战争使波斯帝国遭受相当挫折。希腊人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并为各城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详细:
希波战争是指希腊波斯战争的简称。它是古典时代以希腊为首的西方世界,和以波斯为首的东方世界之间的一次大规模直接冲突以及争夺霸权的战争。希波战争是世界古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战争之一。这次战争被西方的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记录在了他的著名的《希腊波斯战争史》(简称为为《历史》这本书中。希波战争是对西方世界乃至整个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
希波战争的背景 :希波战争大概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吞并了小亚细亚,在小亚细亚这个地区的希腊城邦,就被迫向波斯的国王居鲁士称臣纳贡。在公元前五百年,小亚细亚有一个城邦叫米利都,这个城邦起义了,然后向雅典求救。公元前的494年,柏斯在小亚细亚彻底又回复了统治。当时波斯的国王大流士一世对雅典人憎恨不已,然后决意进行复仇。
希波战争直接原因: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波斯对小亚细亚的希腊人的压迫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反抗,还有雅典等城邦的干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波斯想统治整个希腊世界,还有拓疆辟土的一个野心。
导火索:第一次希波战争开始于公元前499年,这一年,小亚细亚地区的希腊城邦爆发起义,反抗波斯人的统治。起义从米利都开始,随后蔓延到整个伊奥尼亚地区,起义高潮时,他们攻占了波斯重镇萨迪斯,并焚毁了它,但最后,起义被波斯人镇压了下去。
具体过程:
1.第一次希波战争
继居鲁士大帝建立波斯帝国,他的远房兄弟大流士一世成为第二代波斯君王。公元前494年,大流士平息了土耳其沿海几座城市的叛乱,而叛乱背后的支持者是希腊。这就是希波战争爆发的背景。
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490年开始带兵进攻希腊。公元前494年,他击败了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但是舰船遭遇飓风,大部覆灭,陆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所以被迫撤军。一个想试水的波斯,碰上一个未有多少准备的雅典,第一次希波战争草草结束。
不过第一次战争中仍有一点值得一提,不是战斗本身,而是大流士为了进入希腊而搭建的船桥,一种临时的跨海峡的大桥。它由船体构成,船上栓有很长的绳索,绳索的伸缩性,给了船体在海浪中轻微波动和缓冲的能力。在两根绳索之间,搭起了坚固的木板。木板上可以通过军队,甚至通过重型战车,这也不会使木板断裂。之后他的儿子薛西斯建造的难度更大的双船桥也是这个根据这个模型建造的。
2.第二次希波战争
两年之后,第二次战争自然而然地爆发了。不过这次的战争双方,是准备充分的波斯,和孤立无援的雅典。
还是大流士一世,他到达了马拉松平原。根据不同的记载,波斯军队有3万或者6万人,希腊的人数大约1万人。波斯人用上了他们惯用的中央突破战术,先攻击中间,再扑向两边。因而希腊军队首先在正面迎战波斯军队。波斯中间的军队一步步进入之后,从侧面的主力发起夹击。波斯军队被包围,死亡达6400人,而希腊只牺牲192人。
马拉松平原战役
这次战役也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希腊军队一个叫腓力匹德斯(Pheidippides)的士兵,他连续奔跑42公里从马拉松平原到雅典,由于受伤,在到达雅典的那一刻,浑身是血的他在喊完“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后筋疲力尽地倒下了。
3.第三次希波战争
(1)温泉关战役
第三次战争是真正的决战,一个巅峰时期的波斯,和团结一心的雅典。双方都尽倾国之力,希腊胜,则文明延续。波斯胜,则世上少了这些独立的城邦,多了一个由鲜血建立起来的属国。
大流士一世的儿子薛西斯,打响了温泉关战役。而希腊的陆军总指挥,也是温泉关战役的指挥者,是斯巴达的国王列奥尼达。接下来发生的就是著名的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
里面有一个疑点:为什么他要亲自上战场,以300勇士对阵数十万于己的波斯军队呢?这显然是送死。第一,有祭司告诉他,需要用他的生命,才能换取希腊的和平。希腊仍处在黑暗时代,国王思想迷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第二个说法,他想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整个希腊的万众一心。之所以前两次都是雅典对抗的波斯军队,第三次斯巴达也只出动了300国王的亲兵卫队,是因为斯巴达人民并不支持这次战役。第三个原因,列奥尼达想在温泉关挡住波斯军队,为希腊其他国家的防守和撤退留下足够的时间。
最终希腊军队在这个狭小的关隘依托优势地形,阻挡了在数量上百倍于自己的波斯军队3天。最后因为一个农民告诉了波斯一条可以通往温泉关后方的牧羊古道,三百勇士在杀了近2万人的波斯军队后,被前后夹击全部牺牲。不过其实并不只是300勇士,还有700-800的底比斯军队一同在温泉关牺牲。其他的联军大约8000人,最后在斯巴达三百勇士的帮助下撤退了。
之后波斯军队一马平川,击溃众多城邦,攻下并焚烧了雅典。
(2)萨拉米斯海峡决战
波斯拥有庞大的战船,而希腊是以雅典为主的商船改造而来的小战船,而且在数量上也少于波斯。由于难以正面交锋,最终波斯战船在萨拉米斯海峡合围了希腊军队。
就是在这儿,提米斯托克利用那些小船移动灵活的优势,主动进攻。他先划断波斯战舰的长桨,然后冲撞腹部。受挫之后,波斯前锋舰队,被迫后撤。而正从后面增援的波斯战舰并不知道战况往前冲。由于在狭小的海峡中,前后的战船相撞,损失惨重。8小时后,波斯战船全线溃退。
这是少有的海上以弱胜强的战役,尤其是在被包围的逆境下,利用地形彻底击溃对手的经典战例。
题外话,地米斯托克利并不像电影中表现得这么光辉。他在政坛上的名声并不好,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早先便经常使用贿选等手段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对盟友斯巴达更可谓是机关算尽。最后更戏剧性的是,雅典人对他忍无可忍,用陶片放逐法,将他流放到小亚细亚——波斯的地盘。
(3)普拉提亚决战
烧了雅典的波斯军队,和斯巴达陆军在普拉提亚进行最后的决战。
波斯统帅马多尼的临阵指挥无可挑剔,波斯军队也占尽先机,甚至好几次将希腊联军逼入绝境。可是马多尼意外阵亡(被一名希腊士兵用标枪刺死),否则波斯重骑兵很可能会彻底击溃斯巴达的侧翼。然而,因为波斯军队成分冗杂,非常依赖主帅的指挥,而之前薛西斯亲自督战,但是在海战彻底失败之后,他慌忙撤离,未能做到善后的工作。所以在马多尼阵亡后,他们只能各自为战,被各个击破。而矛盾的是波斯将领一直有身先士卒的传统。
希腊联军在陆上侥幸获胜,加之海上的胜利,波斯军队不得不溃退,希波战争正式结束。
希腊联军的胜利
1、在战争初期,希腊人是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战斗非常积极,反而波斯军大多是被征服地区被压迫的民族,因而都是被迫或者是被雇佣而参军的。这种波斯军的作战比较消极。希腊联军在士气上是要胜过波斯军的。
2、在几次大的会战中希腊将领在临场指挥、布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希腊士兵的重装武器较波斯军的轻装武器更适合于集团作战。
3、波斯军劳师远征。天时不顺、供给不足。
希波战争的历史意义: 对波斯帝国来说,是作为波斯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这次战争使波斯帝国从此失去了扩张的能力。
希波也为希腊的一些城邦创造了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资金。劳动力资源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使希腊经济和政治日趋极盛,达到了一个顶点。这极大地改变了希腊城邦之间的政治关系。之前由斯巴达一家独大的局面就被打破了。战争之后雅典就逐渐成为了希腊世界的霸主。为附近的希腊城邦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希腊的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对寡头制以及贵族制以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