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中国现代体操 - 详细

中国现代体操(体操)

中国现代体操名词解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国的体操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广播体操、生产体操、团体操、技巧运动、竞技体操的发展方面。
广播体操的广泛开展。1951年11月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8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成人、少年、儿童各一套)的通知。从此,中国第1套广播体操在全国各地很快普及起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3月1日发出《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它体育活动的通知》,正式规定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各抽出10分钟做工间操。40多年来国家已公布19套广播体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做广播体操,对增进人民健康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生产体操的开展。1960年3月,国家体委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凡能做到,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活动”,提出编制和推行适合各行各业生产特点的生产体操。一些体操工作者,深入到厂矿、农村及服务行业,结合不同工种的特点、劳动条件、年龄、性别,编制了上百套的生产操。如钢铁工人操、煤矿工人操、纺织工人操、田间操等等,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团体操的发展。从20世纪初期,团体操表演已在我国少数省、市出现,但规模小,内容简单,仅限于徒手操、叠罗汉和组字等。大型团体操表演,是在建国以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的。1959年,第1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了《全民同庆》的大型团体操,参加表演的人数为八千多人;1965年第2届全运会上表演了《革命赞歌》大型团体操;1975年第3届全运会上表演了《红旗颂》,参加表演的人数达二万三千多人;1979年第4届是《新的长征》;1983年第5届是大型文体表演,包括《蓝天彩虹》、《群龙同飞》、《蓓蕾初放》、《健美青春》、《巧织锦绣》、《百花迎春》等;1987年第6届表演了《凌云志》以及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相聚在北京》。这些大型团体操表演得都很成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反映出了中国的团体操水平,受到了国内外专家们的好评和赞赏。
技巧运动的大发展。中国技巧运动基础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1956年举行了第1次全国性的技巧运动表演;1957年正式列为比赛项目;1959年第1届全运会的技巧比赛接近了国际比赛水平。1963年,国家体委公布了《技巧运动员等级标准》。1964年在西安举行的技巧比赛中,通过了第一批运动健将。1979年,中国加入了国际技巧联合会。从此,中国技巧运动进入了国际竞赛的行列,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0年,中国首次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4届世界技巧锦标赛,获得了7个项目中的5个第3名,14个单套项目中的6个第3名。1981年,中国参加在瑞士举行的第3届世界技巧比赛,在全能7个项目中获2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在14个单套项目中获2枚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1982年,在英国举行的第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中,中国在全能决赛获2枚银牌、1枚铜牌;单套比赛获1枚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1983年,在美国举行的第4届技巧世界杯比赛中,中国运动员获21枚金牌中的10枚金牌。1984年,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6届世界技巧锦标赛中,中国获11个亚军、6个第3名。198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5届技巧世界杯赛中,中国队战胜了实力强大的苏联队,夺得了女子单人,男子双人,男子4人和6人单项的冠军,获得9枚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从1980年至1989年,中国参加了10次世界技巧大赛,共夺得金牌49枚。中国技巧运动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并向着高度技巧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竞技体操的发展情况。中国的竞技体操起步虽基础差,水平低,但经过了一番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已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50年代中国竞技体操处于建立各种制度,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和稳步发展阶段。1953年,在北京举行了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将体操列入全国性比赛。男子有单杠、双杠、自由体操、跳箱4个项目;女子有双杠、自由体操和跳箱。参加单位只有8个,运动员68人,技术水平很低。同年,苏联体操队访华表演,对中国体操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从那以后,我国各省、市也相继建立了各级体操队,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1954年,在大连举行的13城市田径、体操运动大会,是中国第一次按照现代竞技体操男6项、女4项进行的比赛。但真正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比赛是1955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体操测验赛(从此,每年都举办全国性体操比赛,运动员逐年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同年,中国体操队到波兰参加第1届青年联欢节的体操比赛,这是中国体操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体操比赛。1956年成立了中国体操协会,并加入了世界体操联合会。根据国际体操比赛规则规定,结合中国情况,我国制定了体操规则,建立了裁判员、运动员等级制度。同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性体操比赛中,男、女各8名运动员获得了运动健将称号;夏天又在青岛举行了第1届全国少年运动会,尚没有体操比赛项目。但参加比赛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为中国后来的体操项目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57年,中国队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3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体操比赛,获女子高低杠和男子鞍马第6名。1958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队获得团体第11名;女队获团体第7名。
进入60年代后中国的体操运动迅速发展,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62年中国体操队参加第1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获得男子团体第4名;女子团体第6名;男子鞍马第3名。1963年在第1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体操比赛中,中国男女队双获团体第2名;王维俭获得女子全能冠军;中国竞技体操水平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引起了世界体坛的重视。1964年,我国代表队因国际体操联合会某些领导人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而退出该会。1966年在第1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体操比赛中,中国又获得男女团体冠军。1966年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体操运动曾一度出现停止不前的局面。
进入70年代后,中国全国性体操比赛重新恢复,并且开始进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崭新阶段。1974年9月,中国体操队在第7届亚运会体操比赛中,男女队双获团体冠军和女子个人全能1~3名;男子个人全能第2名。1976年,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制度恢复,使体操的科学训练进一步得到深化,运动技术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一年之后,中国体操队参加了第9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体操比赛,获得男子团体第3名。1978年在第8届亚运会体操比赛中,中国男女队再次蝉联团体冠军,共获得10枚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1978年和1979年恢复了中国在世界体操联合会和奥运会的合法席位。1979年12月,中国参加了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队获团体第5名;女队获团体第4名;马燕红在高低杠比赛中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M.格瑙克并列世界冠军,在中国体操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此,中国的体操运动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进入80年代后,中国体操突飞猛进,进入世界最先进的行列。1980年8月,中国体操队在美国举行的国际体操邀请赛中,战胜了日本和美国队,获男女团体冠军,李翠玲获得女子全能冠军。全队共获得9枚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同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行的世界杯体操比赛中,中国队员李月久获双杠冠军,黄玉斌与苏联运动员Б.马库茨并列吊环冠军,朱政获高低杠第3名。1981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中国女队和男队分别获得团体第2名和第3名。李月久与Ю.科罗廖夫并列自由体操冠军,李小平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M.尼古拉并列鞍马冠军。1982年10月在第6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李宁独得男子全能和5个单项冠军,被评为世界第2号最佳运动员。1983年在第2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中国男队战胜了实力最强的苏联队,获团体冠军和自由体操、双杠的金牌,震动了世界体操界。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体操比赛中,夺得了男子团体亚军和女子团体第3名,李宁独得自由体操、鞍马、吊环3枚金牌,娄云获得跳马金牌,马燕红获高低杠金牌。同年11月,国际体联第一次颁布了以中国运动员命名的4个创新动作名词解释:自由体操“李月久空翻”(侧空翻11/2周转体90°接前滚翻);鞍马“童非移位”(从马端至另一端隔两环挺身全旋转体360°);双杠“李宁倒立”(大回环转体180°成手倒立);吊环“李宁上”(正吊臂后悬垂前摆上成直角支撑)。第23届奥运会前,国际体操联合会举行了第62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机构。由于中国体操水平飞速发展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张全德被选为国际体联副主席,冯冀柏被选为男子技术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11月中国参加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2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荣获男子团体亚军,女子队获得团体第7名。男队获得自由体操、吊环、单杠3项冠军。从1986年至1992年,中国男子体操队在5次世界大赛中,3次获得团体亚军,1次第3名,1次第4名。中国女队在高低杠项目上3次获得金牌。男女运动员共夺取16枚金牌。40多年来,中国竞技体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今天辉煌的成就。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