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游泳训练高原训练 - 详细

游泳训练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名词解释:游泳训练方法之一,指利用高原的特殊地理条件进行游泳专门训练,以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1960年在罗马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位于平均海拔2500~3000米)的长跑运动员阿贝贝的夺魁给人们以启示,世界各国教练员对此进行了各种探索。后在墨西哥城(海拔2400米)举行的奥运会上又得到证实。阿贝贝在奥运会上先后两次获得冠军,尔后,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游泳训练方法开始为教练员所公认。不少国家著名游泳运动员,每年大赛前都采用高原训练,以加速运动成绩的提高。有关专家经研究后认为名词解释:高原训练适宜高度为2000~2500米。
从人体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方面来看,高原环境缺氧,进行高原训练有利于机体对缺氧的适应,可以提高有氧和无氧的代谢能力。高原空气稀薄,因而登得越高,气压越下降,运动员越感到头晕,疲惫万分。这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压下降而引起的。人体在缺氧情况下会产生各种生理反应,即高山反应。首先是有氧机能下降。当高原的高度超过1500米界限时,每升高1000米最大吸氧量就降低10%,引起缺氧,遂使向心脏输送氧气的肺脏能力达到极限。因此,随高度升高,最高心搏数也随着减少,使心脏工作能力比在平原上低通过测定,在2000米高原上空气的含氧量约减少20%,人体血液中氧的饱和度随之由平原上95%下降至92%。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强度与平原相同,缺氧的程度却大大加重。这种缺氧刺激能促使红细胞增生,血红蛋白增加,从而提高身体的血氧容量和输氧能力。高原训练还能加速氧含血红蛋白离解的一种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有利于氧向组织弥散。细胞内的线粒体在高原训练时也会增多,有利于氧化能力的提高。可见,高原训练能有效提高体内的供氧和氧化能力。研究证实名词解释:在墨西哥城等高原城市进行体育运动,血糖比在平原下降得多,停留时间越长下降越多。这是在低氧环境下肌肉利用葡萄糖增多的结果。因为高原缺氧,不利于脂肪供能,要求有足够的血糖供应,加大体内糖的消耗。因此,高原训练能提高体内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对提高耐力很有好处,换言之,进行合理的高原训练,就能有效地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此外,高原训练对速度耐力性项目的糖酵解无氧代谢能力有重要影响。在墨西哥城的测定表明,运动员在极量运动时,血乳酸值较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无氧代谢供能百分比增加。完成这种强度的运动时,在平原上无氧代谢占6%,在高原条件下无氧代谢增加到12%,而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可加快成绩的提高。另外,高原训练运动后血乳酸消除的过程和平原不同。在平原,运动后6分钟,血乳酸指数便下降;在高原,运动后8~20分钟才能下降。因此,在高原上进行间歇训练时,中间的休息时间要适当延长。在极量运动后的休息期,也要注意采取加速消除乳酸的措施。研究进步表明,高原训练所需的适应时间为,生理变化需5~8天才能完成,作为全身适应,10天也只能达到80%的适应水平,6周则可达到95%。红血球达到90%的水平则需6周时间。如果在高山上停留6周以上,其运动能力没有多大变化。如返回平原,6~10天后高原适应性就会消退,但高原适应性的一部分性能仍然存留在身体内,可以持续6周以上。运动员下山后第9至第10天就开始出现好成绩,而最佳时间是下山后第14~16天。
德国、前苏联、日本、中国等国游泳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都分别进行3周或更长时间的高原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