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名词解释: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等。浙江省桐乡县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文学活动。1921年初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改组后的《小说月报》,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封建旧文学和礼拜六派的消遣文学;同时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党的活动。1923年在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发表《论无产阶级艺术》等文。后又到武汉主编《民国日报》。大革命失败后从事创作。1928年开始发表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中的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幻灭》、《动摇》、《追求》,组成《蚀》三部曲。后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于同年10月东渡日本。1930年回上海,同鲁迅一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工作,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展开斗争。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救亡活动,并主编《文艺阵地》。1938年到新疆讲学。1940年5月途经延安,到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香港等地,艰苦地从事抗战文化工作。抗战胜利后,积极投入民主运动。建国后曾任文化部长和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职,并主编过《人民文学》,写有长篇论文《夜读偶记》等。他的创作十分丰富。三十年代前后完成长篇《虹》、中篇《路》、《三人行》,均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题材;1932年发表长篇巨著《子夜》,描绘广阔而复杂的中国现实社会的历史画面,塑造了吴荪甫等一系列典型形象,显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实绩。同时发表《林家铺子》和《春蚕》、《秋收》、《残冬》,深刻地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抗战时期发表了以揭露国民党特务统治罪行为主题的长篇《腐蚀》和《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另有剧本《清明前后》。他的小说均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坚持革命现实意义的创作方法。有《茅盾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