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人题记名词解释:亦名供养人题识。专指僧俗佛教信仰者开窟造像后在石窟里留下的题记。大多数供养人还有画像,题记写在画像旁。中国石窟寺现存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供养人题记,见于炳灵寺第169窟,该窟西秦建弘元年(420)题记下第一排供养人题名有名词解释:“口国大禅师昙摩毗之像”、“比丘道融之像”。莫高窟现存汉文供养人题记一千五百七十条,其中北魏八,西魏四十九,北周七十五,隋六十四,初唐三十一,盛唐六十三,中唐八十四,晚唐二百零五,五代六百六十,宋二百四十九,西夏三十八,元十二,清二十一,不明时代的十一。早期洞窟宗教性很强,突出的是神,不是人,因此,供养人画像都很小,榜题面积只有高4.5厘米、宽1.5厘米,男供养人称“信士”、“清信士”、“比丘”,女供养人称“信女”、“清信女”、“比丘尼”,全称如“信士阴普仁供养”、“信女阿丑供养”,有的也写作“侍佛时”。唐以后,随着石窟寺的世俗性增强,突出的不再是神,而是人,因此,有的官阶很高的供养人画像比真人还大,榜题也随之增长。题记除姓名外,还有官衔(包括执事、散、勋)、辖境、食邑、封户,类似唐人告身,例如晚唐第196窟甬道北壁索勋供养像旁的题名名词解释:“敕归义军节度沙瓜伊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番落营田等使,守定远将军,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鉅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索勋一心供养。”供养人身份有名词解释:王公贵族,各级官员,戍边将士,塑匠画工,寺院僧尼,来往商旅以及平民百姓等,是研究敦煌历史,考证石窟年代的第一手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