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名词解释:亦称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供养画出行图。位于第156窟的南壁及与其相联的东壁门南壁面之下部。绘于晚唐咸通六年至八年(865—867)。此窟是张淮深为纪念其叔张议潮所修的功德窟。唐大中二年(848)张议潮在沙州(即敦煌)起兵逐吐蕃,随即挥军东进西征,尽复甘、凉、肃及伊西等地,并奉河西十一州图籍归唐,结束了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统治,解除了唐王朝西顾之忧,确保了中原西去通路。大中五年唐宣宗敕封张议潮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此图即为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写照。画面可分为相互衔接的三个部分名词解释:(1)仪仗先导部分。以各分列左右的四对鼓角乘骑为先导;随后是两面大旗及持矟的四对武骑仪仗;继之有墨书榜题为“左马步都押衙”的五对文骑,文骑之间八名军营舞伎分为两列,四人着汉装,戴幞头,四人着吐蕃装,束双髻;后有由十四人组成的乐队,舞伎在笙、箫、笛、筚篥、箜篌、琵琶的吹弹声中踏着大鼓、细腰鼓、拍板的鼓点节奏,扬袖起舞,徐徐前行;舞伎前有二人骑马持牌横于道,指挥舞乐的行止缓急。(2)主体部分。其中心为节度使张议潮,也是全画的中心。张氏戴幞头,着大红袍,腰束革带,扬鞭骑白马正过雕栏石桥,其侧有名词解释:“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张议潮□除吐蕃收复河西一行图”榜题,其形式与唐太宗骑马过金桥的“金桥图”相仿。张议潮马前有榜题为“散押衙”者三人,正执辔引马过桥,桥前方接伎乐之后有六骑持旌分列左右,榜题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