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名词解释:战国早期打击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中室出土乐器共8类124件,有弦乐琴、瑟、管乐笙、箫、篪;打击乐钟、磬、鼓。这些乐器如竹管排箫、铜座建鼓、十弦琴、五弦琴、篪等都是首次发现,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其中最珍贵,规模最大的是一组铜编钟。这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王赠送的一件镈钟,总计65件。最大的一件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整套编钟总重2500多公斤。按形制不同,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低为序组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3层钟架上。钟架旁有6个敲击用的彩绘木锤。钟架横架髹漆彩绘,两端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纹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以头、手顶托,中部还有铜柱承托。全套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钟上均有篆体铭文,多数错金,共2800余字,内容除“曾侯乙乍”外,都为音乐方面的标音与乐律。乐律名称53个,其中35个为以前所不知。每个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一音列,总音域包括5个8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可以任意旋宫转调。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音乐史上空前的重大发现,它扭转了过去中外学者关于中国的12乐音体系和旋宫转调是在汉代以后受到西方音乐影响后才出现的观点,为中国音乐史研究提供了详实确凿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