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长征组歌 - 详细

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名词解释: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取材于肖华的组诗。题为《长征》,又《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完成。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历史性事件。肖华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创作。组歌描绘了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使组歌成为一部主题鲜明,大型声乐套曲。1.《告别》(混声合唱》一由三个部分组成。表现了人民对于“革命一定要胜利”的坚定信心;2.《突破封锁线》(二部合唱与轮唱)—反复二段体结构的进行歌曲,表现了红军战士疾速进击的形象;3.《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女声伴唱与混声合唱)—二部曲式。吸取了苗族、侗族民歌素材,描绘了“旭日升,百鸟啼”的新春图景,纵情欢呼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4.《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与合唱)—表现艰难的行军途中群众送水的深厚情谊;5.《飞越大渡河》(混声合唱)—刻划红军飞越大渡河时的战斗神采;6.《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表现“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思想境界;7.《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合唱)—三段体结构。采用陕北民歌音调和锣鼓节奏,表现了热烈欢腾的气氛;9.《祝捷》(领唱与合唱)—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歌颂红军抵达陕北,取得直罗镇战斗的胜利的情景;10.《报喜》(领唱与合唱)—以带有藏族民歌风味的曲调,热烈庆贺二、四方面军在甘孜的胜利会师;11.《大会师》(混声合唱)—这段颂歌式的音乐,是一曲壮丽的凯歌。1966年,战友歌舞团访问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苏联、日本等国时,曾演出组歌的全曲和选段。1975年摄成彩色艺术纪录片。在国内有较深的影响。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