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貂尾名词解释:与蝉羽,皆为古代王公显官冠帽上的饰物。
其制始于汉代武官。
《后汉书•舆服志》下记称:“武冠,日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
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至宋代,有所谓貂蝉冠,为朝服冠饰之-。
《宋史•舆服志》四说:“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
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
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明王朝,沿用貂蝉冠。
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一说:“明舆服志载,公侯伯服,皆加笼巾貂蝉插雉尾。
”检《明史•舆服志》,其制定于洪武二十六年。
清代,虽无貂蝉冠之制,但其所谓暖帽是皮做的。
按规定,寻常百姓,不得用貂皮。
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冠服》记载:康熙九、十年间,复申明服饰之禁,命服悉照前式:貉、裘、猞猁狲,非亲王大臣不得服;……貂帽、貂领、素花缎,非士子不得服。
故清人说“貂蝉”,也指贵官《红楼梦》八十五回述贾政又升了郎中,一时间,贾家是“车马填门,貂蝉满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