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板名词解释:旧是丧俗,人死后,停尸床上及棺材内要放置一块木板,上凿七孔,斜凿枧槽一道,使七孔相连,故称之为七星板。
大敛时纳于棺内。
这一习俗,自隋唐已有之。
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载:“松棺二寸,衣帽以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
”唐•杜佑《通典•礼四五》载大唐元陵丧仪云:“其日大敛……司空引梓宫升自西阶,置于大行皇帝西124南首,加七星板于梓宫内,其合施于板下者,并先置之,乃加席褥于上。
”至清代仍然沿袭此俗。
清•吴荣光《吾学录初编•品官丧》云:“三日大敛,执事者以棺入。
设于堂正中,南首,承以两凳,棺内奠七星板。
”《朱子家礼•治棺》条注云:“棺内用沥青溶泻,厚半寸以上,以熟炼秫米灰铺其底,厚四寸许,上铺以红纸上加七星板。
板之凿孔大如钱,斜凿枧槽一道,使七孔相耵贯,其木用杉,不必过厚。
”棺内置放七星板这一习俗,古代小说中也有所述及。
明代小说《金瓶梅》第六十三回《韩画士传真作遗爱,西门庆观戏动深悲》写道,李瓶儿死后第三天行大敛入棺之礼,祭告已毕,抬尸入棺,西门庆叫吴月娘又寻出四套上色衣服来,装在棺内,四角又安放了四锭小银子儿。
“不一时,放下了七星板,搁上紫盖,仵作四面用长命丁一齐钉起来,一家大小放声号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