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名词解释:旧俗,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称为“殉葬西汉时有个广川王,常好聚集无赖少年到处游猎盜墓。
一次,他们在盗掘座古墓时,“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尸体“或坐或卧,亦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墓中“唯一男子,余皆女子”。
原来,这是西周木代君主周幽王的坟墓。
这一百多女子,全是为幽王生殉的妃妾。
(《西京杂记》)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俗,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便习惯于把随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爱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
随着氏族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开始出现了人殉的萌芽,殷代发展至盛,并成为一种制度。
正如《墨子•节丧篇》所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大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安阳殷墟侯家庄的一个大墓就有164人殉葬a到了周代人殉之风稍衰,但在上层贵族中仍存在人殉的习俗。
《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伸行镬虎为殉。
”另外还杀殉170人。
引起国人的哀恸,“为之赋以黄《诗经•秦风》:“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钅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法。
人殉的恶俗亦逐渐受到摈弃。
《礼记•檀弓下》载:“陈乾昔寝疾,属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己日:‘如我死,则必,大为我棺,使吾二婢子夹我。
”陈死后,他的儿子说:“以殉葬,非礼也,况又182同棺乎?”没有照他的话办。
这说明,就是在上层贵族中,人殉的习俗也不那么顺兴了。
据《礼记•檀弓下》载:“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
子车的弟弟子亢回来了,对他们说: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熟若复与宰?得已,则吾以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
”子车的妻子与总管并不愿意去死,只好同意取消生殉婢妾的打算春秋之后,多用俑代活人殉葬,对此,传说孔子也认为“不仁”。
《孟子•梁惠王上》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但在秦朝,人殉的恶俗似乎又发展起来。
目前发掘的秦始皇陵区中,已发现17座殉葬墓。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全从死殉葬。
汉代以后,人殉现象基本消失,但物殉习俗却兴盛起来。
汉代大兴厚葬之风。
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中日:“凡生人所用之器,无不可为从葬之器。
”殉葬之物有珠玉珍宝。
《晋书•索传》云 秦人尹桓解武等数千冢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绯曰:“汉陵中物何乃多耶?绯对曰: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
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
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
”有饮食用器。
《西京杂记》日:“袁盎冢器物都无,唯有铜镜一枚。
”有偶车马铜人及各种伪物。
《潜夫论•浮侈篇》曰:“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多埋珍宝偶人车马。
”此外,人殉之俗并未绝迹。
《朝鲜李朝世宗实录》有段记载再现了永东十二年(1422),成祖死后逼殉宫女的悲惨情景:“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
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
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其中有个朝鲜选献的韩妃,临终时对守丧葬候在身边的乳母金黑连呼:“娘,吾去!娘,吾去!”话声未绝,便被太监踢开木床,一命呜呼。
《明会要》卷十七载:“天顺八年,英宗崩,遣诏罢宫妃殉葬。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用殉葬,多者至数十人。
景泰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
至是遣诏罢之。
”对于殉葬这一恶俗,古代小说中时常述及。
《红楼梦》中的丫头鸳鸯,一生忠于贾母。
贾母死后,她为了“免受这样的折磨,”便上吊“随老太太去了。
”贾政等嗟叹着说道:“好孩子!不枉老太太疼她一场;”即令人连夜买棺盛殓,并吩咐其他人:“她是殉葬人,不可作丫头论,你们小一辈的都该行个礼儿。
”徐珂的《清稗类抄》中,写了一个孝女孙兰贞,“年15,父早丧,寡母抚之成人。
”母病“晨夕侍奉,割肱进汤,然终不见效。
”其母死后,贞“绝食七日亦死,乡人无比感激,就把她葬在其母旁边。
”上两例为殉主人、殉母者,以示报恩尽孝。
而殉夫者,有《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女殉夫”一例,描写生动逼真。
王玉辉走了-十里,到了女婿家,看见女婿果然病重,医生在那里看,用着药总不见效。
一连过了几天,女婿竞不在了,王玉辉恸哭了场。
见女儿哭的天愁地惨,侯着丈夫入过殓,出来拜公婆,向父亲提出:“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处去了!”公婆两个听见这句话,惊得泪下如雨,说道:“我儿,你气疯了!自古蝼蚁尚且贪生,你怎么讲出这样话来!姑娘道:“爹妈也老了,我做媳妇的不能孝顺爹妈,反累爹妈我心里不安,只是由着我到这条路上去罢。
只是我死还有几天工夫,要求父亲到家替母亲说了,请母亲到这里来,我当面别别,这是要紧的。
”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
自古‘心去意难留”。
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这样做罢。
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王玉辉执184意,一径来到家里,把这话问老孺人说了。
老儒责他越老越呆,痛哭流涕,连忙叫了轿∫,到亲家家去了。
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消息。
老儒人见女儿每日梳洗,陪着母亲坐,只是茶饭全然不吃。
母亲着实劝着,那里劝的转。
饿到第六天上,不能起床。
母亲看着,伤心惨目,痛入心脾,也就病倒了,抬了回来,在家睡着。
又过了三天,二更天气,几把火把,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上午时去世了!”老孺人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
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此后官府还为三姑娘殉夫建坊修祠,旌表其节烈。
此例虽写三姑娘以死殉夫,行为之愚蠢;其父赞不绝口,言语之可悲,然而更表明旧礼法对人们心灵毒害之深至于以物殉葬者更不乏其例。
如《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一卷《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中,当防御从崔生手中接过金凤钗看了,大惊道:“此乃吾之女兴娘殡殓时,戴在头上,钗已殉葬多时,如何得在你手里?”至今,人们有将已故之人,生前常用或喜爱之物同时入葬,亦是古俗之痕迹述及殉葬旧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牛僧孺《玄怪录》曹惠篇载:南朝著名诗人谢眺死后,他的好友文学家沈约,将两具制做精巧的木偶做为陪葬之物赠送,以示哀悼。
让木偶在墓中侍候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