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坟墓 - 详细

坟墓

正确答案:[]
坟墓名词解释:古俗,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叫坟,平者叫。
《方言》卷十三:“凡葬而无坟谓之墓。
”坟和墓的区别是明显的《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
”据说殷及西周的墓地上是不丧葬筑坟堆的。
《易•系辞传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西汉末年,刘向具体指出:“殷汤无葬处,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子里葬于武库,皆无丘垅之处。
”(《汉书•刘向传》)东汉崔实《政论》也说:“古者墓而不坟,文武之兆,与平地齐。
”春秋以后,开始在墓上筑坟堆。
当时坟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墓的标志。
据《礼记•檀弓上》载:孔子合葬了他的父母以后,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
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意谓我是四处奔波的人),不可以弗识(zhi做标志)也。
于是封之,崇四尺。
”到了战国时期,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墨子•节丧下》I1:当时王公大人的墓葬“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丘垅必巨。
”此时“坟墓”“丘墓”也就成为坟墓的通称。
《吕氏春秋•怀宠》云:“至于国邑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
”自秦以后,丧葬筑坟墓之俗历代沿袭。
而且帝王在世期间,就开始为自已修筑坟墓。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口:秦始皇用72万人为自己建造陵墓,“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
”随着坟墓的普及和发展,历代对坟墓的高低都按官爵作了规定。
《汉律》H:“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而帝王之陵高低不限。
《续汉书•礼仪志》记载:“汉武帝坟高∵十丈”。
唐代通常一品坟高一丈八尺,-品以下,每低一品减…∷尺,六品以下高八尺(唐《开元礼》)。
宋、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此规定。
另外,在历代帝王、贵族墓前神道两旁还陈列着石刻群。
宋•高承《事物纪原》日:“《炙毂子》日:秦汉以来,帝王陵寝有石麟、石象、辟邪、兕马之属。
人臣墓有石人、羊、虎、柱之类,皆丧饰坟垅,如生前仪卫。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人们把筑坟渗入了许多迷信色彩。
父母死后,孝子要“负土成坟”(《司马光•书仪》)。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_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写道:王186冕的母亲死了。
“王冕擗踊哀号,哭得那邻居之人无不落泪,又亏秦老一力帮衬,制备衣衾棺椁。
王冕负土成坟,三年苫块。
”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说的是吴保安早年对郭仲翔有恩,后吴保安死在任所,仲翔前去把尸骨背回,重新殡殓。
自己戴孝,雇匠造坟,凡一切葬具,照依先葬父亲一般,又立一道石碑,详细记载了保安弃家赎友之事,使往来读碑者,尽知其善。
高明的《琵琶记》写赵五娘嫁得蔡伯喈,方才两月,丈夫便赴京应试去了。
接着连年饥荒,五娘典尽衣服首饰,置办粮米,奉养公婆。
二老经受不住饥饿的折磨,相继亡逝。
作者专门安排了第二十七出“感格坟成”,五娘上场所唱的〔五更转〕两支曲,突出描述了她把裙包土,筑造坟台的动人场面:“把土泥独抱,麻裙裹来难打熬。
空山静寂无人吊,但我情真实切,到此不惮劳。
苦!何曾见葬亲儿不到?又道是三匝围丧,那些个卜甚宅兆?思量起,是老亲合颠倒。
公公,你图他折桂看花早,不想自把一身,送在白杨衰草。
谩自苦,这苦凭谁告?”“我只凭十爪如何能够坟土高?苦,只见鲜血淋漓湿衣袄,天那,我形衰力倦,死也只这遭。
休休,骨头葬处任他血流好,此唤做骨血之亲,也教人称道。
教人道:赵五娘真行孝。
苦!心穷力尽形枯槁,只有这鲜血,到如今也出尽了。
这坟成后,只怕我的身难保。
”五娘的善良心底,悲苦境遇,不禁使人们为她一-掬同情之泪。
竞然也感动得玉帝动情,山神奉玉帝敕旨,差拨阴兵与五娘运化土石,并力筑造坟台。
霎那间,坟台告成。
有诗云:“孝心感格动阴兵,不是阴兵坟怎成?万事劝人休碌碌,举头三尺有神明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