鲃鱼名词解释:亦作“鱼”。淡水溪流可钓鱼的一种。鲤科。一种淡水中的小型鱼类。常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溪涧或江河湖泊中。体侧扁,呈亚筒形,似草鱼而小;具口须,似鲤鱼而长。背鳍具硬刺,其第一硬刺向前平伸植入皮下,故名鲃。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和西南,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倒刺鲃、光倒刺鲃、条纹光唇鱼、黑脊倒刺鲃、云南倒刺鲃、金线鲃、白甲鱼、东方墨头鱼、中华倒刺鲃、桂林波罗鱼等。在溪涧中生活的鲃鱼体小,一般仅200—400克;在江湖生存的个体大,如广西桂林漓江中生产的光倒刺鲃最大个体可达7.5千克;云南南盘江及附属水体抚仙湖、异龙湖、阳宗海的云南倒刺鲃最大个体可达2千多克。皆喜清澈的流水,杂食性。视力强、游速快,摄食动作敏捷。畏声、怕色、胆小,狡黠,十分难钓。一般溪涧钓小型刺鲃,用3.6—4.5米钓鲫溪流手竿即可,线2号,钩4—5号;江河湖可用5—6米长手竿,或1.6—2.7米抛竿,线3号,钩5—6号。早春饵多用鲜虾和切块泥鳅、小鱼;夏秋多用红蚯蚓和樟树蚕,也可用荤素结合的面粉饵;冬季多用柚子粒、冬瓜籽、香瓜籽等素饵。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发明多种民间钓法,如四川的手鞭钓、广西的鱼车钓(土抛竿)、云南的弹竿钓等,皆效果不错。钓时皆要隐身,不说话,抛远、快速提竿,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