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可能性曲线名词解释:亦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称“转换曲线”。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生产问题时所运用的一种分析工具,指在一定的技术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各种产品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产量的不同组合的轨迹。人类生产首先面临的是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的稀缺性问题,因此无论对于一个社会还是对于一个厂商而言,要增加某种商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或减少别种商品生产,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正是表示一个可供选择的生产最佳组合方式。图示如下名词解释:
图中,FS曲线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横轴A表示用一定投入可以生产商品A的数量,纵轴B表示用一定投入可以生产商品B的数量,如果把全部投入都用来生产商品A,则产量为OS,把全部投入都用来生产商品B,则产量为OF。如果同时生产两种商品,则可以选择多种组合方式,每一种组合方式都表示用既定数量的投入可以得到的产出。例如,R点表示一种生产可能性,生产OS2数量的商品A和OF2数量的商品B;m点表示另一种生产可能性,生产OS1数量的商品A和OF1数量的商品B。此外,生产可能性曲线还可说明资源使用存在潜力或过度问题。如果选择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如N点)来进行生产,则说明现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还有潜力可挖;如果选择曲线以外的任何一点(如E点)来进行生产,则现有资源和技术力所不及。因此,只有选择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来进行生产,才是既充分利用了生产资源又是生产资源所许可的。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果产品不能够无限细分,那么生产可能性曲线将不再是连续的平滑曲线而是折线。此外,生产可能性曲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生产可能达到的更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