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倾向名词解释:在短缺经济中,由各种制度的、经济的和心理的因素促成的力求积聚尽可能多的投入存货的企业行为,由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提出。
强烈的数量冲动和扩张冲动驱使企业进行囤积,而生产和交换领域的短缺和不确定性,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个倾向。某些相反倾向的存在,如买到物资必须储存,而储存能力是有限的;上级用各种方式对企业施加压力,迫使它不囤积过多的物资;企业可能根据自己的判断,自愿限制物资需求。凡此种种,决定了囤积倾向的限度,使企业的物资囤积倾向表现为有选择的行为名词解释:力求尽可能多地囤积重要的、难于替代的或供给无保证的物资,而对容易替代或容易得到的物资则满足于较少的存货。
囤积使得企业行为方面出现了两类似乎矛盾的现象名词解释:一方面在亚微观层次上,瞬时初始需求总是确定的和有限的;另一方面,把所有投入和所有企业总和起来,就一个长时期来说,需求是不可满足的,因而趋向无限。
囤积倾向促成了短缺的恶性循环。企业和其上级部门察觉到对其产品几乎不可满足的需求,这会加强其数量冲动和扩张冲动。在生产和交换不确定性已定的条件下,囤积倾向出现了。这一点反过来又扩大了物资短缺。某种物资短缺越加剧,那种物资就越被囤积,其供应就越缺乏保证,结果正是在这类物资的生产上,数量冲动表现得最强烈。这样,数量冲动、扩张冲动、囤积倾向和物资短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互相增强,自我维持的过程。
囤积倾向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企业想望的投入存货水平通常高于由期间平均数得出的正常水平,结果,囤积倾向及其表现是名词解释:事前理想水平很高,事后又总是抬高投入存货的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