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名词解释:财政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形式。年度国家预算中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在会计处理上,一般用红字把这个差额数字填写在收方,以取得预算表式平衡,故称。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财政赤字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是不同的。财政赤字有两种名词解释:一种是赤字预算,即在编制预算时就打上了赤字,又称赤字财政。在当代资本主义各国,赤字预算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美国1945~1985年的40年间,财政有赤字的年度就有32个,预算中赤字一般要占财政收入的10~20%,英、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也大致类似。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赤字主要是靠发行政府公债来弥补的。财政赤字的另一种形式是预算赤字,即在编制预算时,财政收支是平衡的,但执行结果发生了赤字。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的编制不应该有赤字。但从结果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近40年中,也有好几年出现财政赤字。我国出现财政赤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名词解释:1.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复杂多变,严重的自然灾害,临时发生的战争,以及政治上安定团结受到破坏等等,都可能影响年度内的财政收支,出现赤字;2.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变动,也会引起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从而出现赤字;3.由于人们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和经济工作指导上的失误,例如,追求“高积累”、“高指标”、“高速度”把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得太长,财政支出安排的基本建设比例过高,数量过大,超过财力的可能,也会引起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不能笼统地、简单地说赤字是有害或无害。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如弥补赤字的来源、赤字形成的经济条件、赤字数额的大小等)进行具体分析。当然,力求避免赤字,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应当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工作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