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详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

 、定义
是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理性预期”一词由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假定名词解释: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第一代的卢卡斯(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金特(201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华莱士和第二代的巴罗、基得兰德等人(200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政府若强制控制经济变量,导致经济不稳定;重视预期的概念。
、理性预期的三个基本假设
1.最优化行为假设
2.市场出清假设
3.理性预期假设
三种预期机制
1.静态预期名词解释:假定经济活动的主体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和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
 缺陷名词解释:没考虑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
2.外推型预期名词解释:指的是对一个变量未来值的预期不仅应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还应依据该变量的变化方向,公式为名词解释:
 缺陷名词解释:没有表示出人们在进行预期时会对过去预期的错误加以修正。
3.适应性预期名词解释:就是本期的预期价格,不仅要以前一期预期的价格为依据,同时要考虑到前期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的差距,因而形成反馈型预期机制
 政策主张
1.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既然就业量的变动(即大于或小于自然率水平)取决于实际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那么旨在改变就业量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必须通过影响这两个通货膨胀率之间差额才能发生作用,而影响差额的目的又在于给经济主体造成幻觉, 使他们形成错误的看法。 因此要使宏观经济政策有效, 必须使其具有“欺骗”性质。可是“你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欺骗所有的人,或在长期中欺骗一部分人,但决不能在长期中欺骗所有的人。”也就是说,按照理性预期假说,人们不会在长期中系统地和持续地犯认识上的错误,所以宏观政策无效。
2. 否定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正确性。

理性预期学派宣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三个方面违反了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人是有理 性的这一基本假设。由于这一原因,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根本不能成立。

(1)不合乎理性的预期。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的预期影响其经济行为,从而影响 宏观经济数量。因此宏观经济模型必须把预期考虑在内,以得出较合乎现实的结果。

(2)不能保证个人行为一致。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并不能保证它所 涉及到的人在行为上协调一致。

(3)评价政策成败的标准武断。西方经济学者几乎一致公认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的 看守者。理性预期学派据此认为,一项经济政策是否成功,必须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 来考察,看它能否增加社会成员的福利,而不能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数字判别经济政策的成败。

综上可见,理性预期学派不仅否认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有效性,而且否定了凯恩斯主义 的整个理论体系。该学派的以上观点集中反映在它的宏观经济模型中。

五、评价
1.积极
战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
有很强的影响力,影响到社会生活
理性预期学派比芝加哥学派对自由主义理念的坚持更为极端,是极端的自由主义。
芝加哥学派侧重研究货币数量;理性预期学派侧重谈市场机制的神奇作用。
2.消极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假定不切合实际
市场出清及理性预期假定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的命题有失偏颇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