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新凯恩斯主义 - 详细

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原凯恩斯主义开始衰落,长时期里的经济学“共识”的时代归于结束。在经济发生“停滞膨胀”的局面下,被新古典综合派在综合时所忽视的方面,却导致了该学派的衰落。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正是在新古典综合派逐渐失势,反对派别林立的形势下逐渐产生的。这也是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两大思潮进行激烈争论过程中,在两大思潮内部形成的。在风行一时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内部,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等。而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内部又有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之分。在遭受冷落的原凯恩斯主义的阵营中,一些被帕金(M. Parkin)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反对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继续坚持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他们采用了许多新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对各种有用的经济理论观点,甚至包括论敌的理论观点兼收并蓄,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见解,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破土而出了。
代表人物
曼昆、萨默斯、布兰查德、费尔普斯、斯蒂格利茨、伯南克等。
理论特征
反对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反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理论的机械结合,试图给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传统的微观基础。
基本理论
非市场出清假设
(1)新古典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假设,从而把供给与需求相等作为经济运行的常态。
(2)老凯恩斯主义坚持非市场出清的假设,但认为其原因是名义工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粘性,即工资和价格的调整十分缓慢。
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假设
(1)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变动而迅速变化。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迅速调整。
(2)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3)名义工资粘性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实际工资粘性指各种工资之间的相对工资比有粘性。
基本观点
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量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整价格。
交错调整是成本量小的价格调整方法。
劳资双方通过雇佣合同调整工资,所以工资调整也是交替地作出的。
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借贷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存在着逆向选择。因此,市场出清的利率与银行最优利率往往不相吻合。
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者通过数学模型推导出许多公式化的经济对策,但是极少将这些对策具体化并给出操作性比较强的经济政策主张。其基本政策主张是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 预,因为微观市场的不完全必然导致宏观经济中的失业和经济波动,自由市场是低效 率的。下面将扼要介绍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1、价格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在论述价格粘性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价格政策建 议,如制定能诱导同步调整价格的政策,减少经济中的交错调整价格,以克服物价总 水平的惯性等。这些政策建议的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得价格更加富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产量。

2、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指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经济是有影响的,在经济衰 退阶段,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导致总需求增加,并通过需求对产出的决定作用而增加 产量,增加就业,进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他们认为,为实现稳定产出的目标,政府 最优的货币政策是名词解释: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起价格变 动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

3、信贷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中,利率和信贷配给机制都 在起作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银行不愿意将款项贷给那些愿意以高利率借款并将 贷款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厂商。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这些高风险的项目可能 是有效的。当市场利率水平比较高时,厌恶风险的厂商可能退出市场;而愿意冒风险 的厂商又不能得到贷款。这样,那些社会效益高、风险大的项目因得不到贷款、资金 短缺而无法投产,社会福利将受损失。新凯恩斯主义对此提出的建议是名词解释:政府应从社 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对信贷市场进行干预,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贷款担保等手段去降 低市场利率,使那些社会效益较高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顺利投产。

4、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林德贝克、斯诺沃认为,为了降低内部人的权力和使局外人对 雇主更具有吸引力,制度改革是必要的。

从理论上讲,降低权力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名词解释:

(1)工作保障法规的软化以便降低雇佣和解雇劳工的流转成本;

(2)劳资关系的改良以便减少罢工的可能性。

有助于给局外人以公民权的政策将主要包括名词解释:

(1)再培训局外人以便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和边际产量;

(2)改善劳工流动性的政策,例如更好功能的住房市场;

(3)使工资具有更大灵活性的利润分享安排;

(4)失业补偿制度的再设计以便鼓励寻找工作。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