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的人性善理论名词解释:这是战国时期唯心主义思想家孟轲的人性论和道德观。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最基本的共性,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就构成了人性的善或道德良质。他说名词解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据此,他断定名词解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若无此“四心”,即“非人也”。他又认为,尽管人皆固有“四心”。但这并非就是道德完善之人。只有将“四心”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德”才能成为尧舜式的“圣人”。同时,人的各种恶习都是由后天环境造成的,是外界条件压制了“四心”向“四德”发展的结果。因此“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孟轲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人性”问题,提出了一整套“性善”理论。从本质上讲,他的“性善论”只不过是将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阶级性,加以抽象化和美化而已。之后,“性善论”又被程朱理学等正统思想所汲收并发挥,从而对中国的行政管理以及整个华夏文化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