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①A.阿德勒名词解释: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出生于维也纳。1895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眼科、内科医生,并研究心理学及神经病症的心理医疗。1899-1900年间与弗洛伊德同在一个城市行医,在医学界支持精神分析观点。约在1902年开始成为弗洛伊德每周讨论神经问题小组的成员。1911年因公开批评弗洛伊德有关性问题的观点,导致两人分裂,于是脱离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专事宣传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并建立自己的心理学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医生在奥地利军中服务。后在维也纳学校组织心理医疗咨询,并在维也纳师范学校教授心理学。1927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34年起定居美国,任长岛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观点:(1)性欲仅是人在克服不足感而进行奋斗时所引起的一种象征性作用。(2)人的生命和精神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性,这种目标驱使人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自卑感亦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幼儿因软弱、无能而产生自卑感,但由此亦激起儿童克服自卑感的强烈愿望,为自尊而奋斗。(3)人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影响其全部心理过程。对个体必须置于其社会背景中加以考虑。人的社会化是通过其内在的社交本能的发展而实现的。(4)心理卫生的特征在于富有理性、社会兴趣和自我超越感,心理治疗应鼓励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加强社会兴趣。重视儿童指导事业,1921年在维也纳建立第一个儿童指导所,后又指导建立30余所。著有《论神经症性格》、《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理解人类本性》、《神经症问题》等。②F.阿德勒(FelixAdler,1851—1933)美国教育家、社会改革家、伦理文化运动的奠基人。生于德国。1857年移居美国。1870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学院。同年返德深造,3年后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74年任康奈尔大学希伯来文学和历史教授。2年后被解聘,返回纽约。1876年创办伦理文化社,并任主席。强调“行动胜于主义”,并将这种精神应用于教育与社会改革。1878年在纽约市贫民区开办一所免费幼儿园,2年后又开办一所初级学校——工人学校,后改名伦理文化学校,强调手工课。重视教育的实用性而不满足于仅仅视教育为职业的准备,认为手工作业教育应是正规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造就灵巧而熟练的双手的工具。1902年任哥伦比亚学院伦理学教授。著有《工人学校和免费幼儿园》。③M.J.阿德勒(MortimerJ.Adler,1902-?)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192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讲授名著和心理学。1952年任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其后任芝加哥哲学研究所所长。认为人性不变,教育亦必须保持某种“永恒不变的特色”。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是相同的。古代的伟大著作提供了适应各个时代的永恒的东西,只有文科教育才能使年轻一代成为有理性的人。主张学校应传授“永恒的学科”,读、写、算的形式训练应作为普通教育的精髓。著有《如何读书——获得高等普通教育的艺术》、《当代教育危机》、《人类的自我塑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