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本能异化论② - 详细

本能异化论②

本能异化论名词解释:认为犯罪是人类的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之间冲突的产物。是我国有的学者关于犯罪本源的一种观点(参见皮艺军《本能异化论——关于犯罪本源的新思考》《青少年犯罪研究》1988年第2期)。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力求克服犯罪原因研究中唯生物论和环境决定论的倾向,以期解释罪因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环境决定与个体选择”、“规范与越轨”三对基本范畴的关系问题,以期加强犯罪本源理论的涵盖性和兼容性。该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还原法和回溯法。为探求犯罪本源,作者运用还原法把复杂的犯罪行为还原为它的原始形态,即在属性上与犯罪相类似的非规范行为。还原法不是简单地把人的社会行为简化为生物的本能行为,而是把“生物人”作为研究的起点,从人类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来考察“社会人”。由于人类的非规范行为更近似于原始人类和人类婴儿的本能行为。因此作者又采取了回溯法,把人与社会的发展放到动态过程中去考察。回溯法遵循两条线索名词解释:一条是个体发生史的线索,即将观察的视线沿着个体社会化的轨迹,从成年期向婴儿期回溯,去发现人如何从本能的非规范的生物人向理智的规范化的社会人演进。个体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的发展一样,是由混沌境界向理智境界的发展,社会化使得这一发展成为可能。“人不会自觉学好,而很可能自发地学坏。”越轨者向社会学习的不是越轨动机,而是学习越轨的合理化观念和技巧。“一个未经适当的社会教化熏陶的人,他的行为就可能是更接近于由本能冲动直接驱使的本能行为。”社会化是防止人性恶变的根本途径。回溯法的第二条线索是属系发生史。该论认为,考察现实犯罪的本源不能囿于现实空间,而应以人类社会的历史源头为起点。当原始人类为更大限度地满足自我欲求而建立群体生活之时,他们的本能行为和自由意志受到空前未有的遏制,这种遏制来自于群体生活秩序和为维护这种秩序而产生的种种原始社会行为规范。包括各种禁忌、习惯、舆论构成的行为规范便构成了制约原始人类本能活动的异己力量。恰恰是人类的本能行为创造出与自己相对立的异化物——人类社会的规范体系。这一规范体系使得只遵循“快乐原则”的本能行为,成为只能遵循“现实原则”、“只有受到规范制约才能实现的行为。因此人类便被定义为一种只有在规范中生存才能获得自由的社会生物。原本符合生物学规则的近似本能的行为,在人类社会运行规则之中,则可能被标定为非规范行为。这种最初出现的非规范行为便是现代犯罪行为的原始雏型。”作者认为犯罪的产生取决于以下三大差异名词解释: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人的欲求的期望值与社会所提供的满足度之间的差异。有的学者就此做出概括名词解释:“本能异化论将犯罪本源视为人类未经社会主文化改塑的行为与主文化的历史性对抗。”认为这一理论通过对非规范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演进关系的阐释,指出了犯罪产生的本质原因;通过对犯罪本源的解释,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犯罪的不可避免性;立足于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交合与互动,从人类行为机制上解释了犯罪本源,为犯罪控制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