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问题争论名词解释:1920年底至1921年3月,俄共党内和工会内部关于工会问题的大争论。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列宁的大力倡导下,苏俄政府实行了“工会国家化”政策。在这一政策下,苏俄工会拥有很大的权力,达到了与国家组织平起平坐的地位。这一政策对于建立、捍卫新生政权和恢复经济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工人群众还缺乏足够的管理素质,它又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混乱。1919年初,列宁开始对“工会国家化”政策转变态度。1920年3—4月,列宁决定实行“一长制”,并提出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工会的任务由主持管理转为参与管理。这一政策的重大转变,使工会的权力和地位大大下降,在党内、工会以及工人群众中间引起了巨大的思想波动。这是导致工会问题争论的基本原因。挑起工会问题争论的是托洛茨基,他在1920年11月召开的全俄工会第五次代表会议上,提出要在工会内部实行行政命令式的“整刷”政策,引起工会领导人的抗议,从而引发了俄共党内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场争论。
工会代表会议以后,俄共和工会的领袖以及党内所有派别全部加入争论。争论的范围远远超出工会领域,涉及了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争论的焦点开始在关于工会内部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列宁重点批评了托洛茨基的“整刷”政策。后来争论集中到工会的任务上面,即工会应主持管理(“工会国家化”)还是参与管理。列宁全面而深刻地批评了立即实行工会国家化的错误主张,论述了工会是以学习和参加管理为重点的共产主义学校。在争论中列宁发展了以“共产主义学校”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时期工会理论,论述了工会的性质、任务、作用、职能、地位、工作方法,并创立了意义重大的“工会国家融合论”。
经过4个月的争论,到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的路线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大会通过了《关于工会的作用和任务》和《关于我们党内的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两个决议。工会问题争论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