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简牍名词解释:把文字写到或刻到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上。单片竹为“简”,编“简”成“策”,单片木未写字称“版”,写字称“牍”。与书籍有关的字“篇”、“籍”、“簿”、“牒”。时间从上古时期(甲骨文同期)到东晋末年(404)从出土的简策分析,其内容可分为名词解释:祭祷、记录遣策、书籍。正式书籍包括儒家经典,编年体史书,地理书,科技书,再加上秦汉时期的法律书、兵书、历谱等,内容相当广泛,形式固定。简椟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以经过刮削的竹条、木板为书写材料,编连诸简,成为一策(册);以尾简为中轴从左向右收卷,成为一札。此为我国汉代以前图书的普遍形式。
竹木简牍在出版史上的地位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通行时间最长,适用范围最广,已成为较为固定的书籍制度
1)竹木取材容易、价廉易得;整治刮削工艺简单,方便书写修改;刻连缀成册,使容量加大,便于文化普及、学术发展,在中国发展史上十分重要;
2 )大量出版术语来源于此,如“册”、“篇”、“籍”、“笔”、“符”、“版图”、“杀青”、“尺牍”、“入木三分”、“连篇累牍”等;
3 )影响出版形制(卷轴、册页制度),行文格式(从上至下、从右到左)。“赘简”为衬页和环衬的渊源。对后世图书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