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道心与人心② - 详细

道心与人心②

道心与人心名词解释:宋明理学关于心性善恶的范畴。原出于《古文尚书·大禹谟》名词解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儒认为,体现“天理”,即符合封建道德准则的心,谓之道心;发于形气与各种物欲相联系之心,谓之人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只有精心体察“天理”,而不杂于形气之私,一以守之,才能符合封建道德准则。程颢、程颐引用“道心”、“人心”范畴来说明天理与人欲的对立,程颢说名词解释:“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二程集·遗书》卷十一)程颐也说名词解释:“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二程集·遗书》卷二十四)朱熹对此作了详尽发挥,但与二程有所不同。认为“道心”、“人心”只是一心,并无二心。道心与人心的区别在于名词解释:道心出于“天理”,而得“性命之正”,是仁义礼智之心,纯善,故精微;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易流于私欲,故危。他说名词解释:“此心之灵,其觉于理者,道心也;其觉于欲者,人心也。”(《答郑子上》)王阳明也说“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朱熹还认为人心并不等于人欲,“人心不全是不好”。“人心,尧舜不能无;道心,桀纣不能无。盖人心不全是人欲,若全是人欲,则直是丧乱,岂止危而已哉?”(《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还说名词解释:“人莫不有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中庸章句序》)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道心出于人心,并通过人心来表现,人心中也有道心,所以人心并不是全然不善,而是有善与不善。但道心是主,人心是从,人心应以道心为准绳。他说名词解释:“人心与道心为一,恰似无了那人心相似,只是要得道心纯一,道心都发见在那人心上。”(《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还说名词解释:“道心则是义理之心,可以为人心之主宰,而人心据以为准者也。”(同上书,卷六十二)通过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四书章句集注》)从而做到“惟精微一,允执厥中”,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永久符合封建伦理道德。所以,他认为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朱子语类》卷七十八)。王阳明从“心外无理”出发,反对朱熹关于道心为主人心听命的说法。他说名词解释:“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而人欲又从听命者?”(《传习录》上)清代戴震反对把心分为道心和人心,提出“合血气心知为一本”的命题,认为人没有与生俱有的天赋道德意识,即所谓“道心”,只有知觉运动之心,即“人心”。人心也就是人的思维器官,“有血气则有心知”(《疏证》卷上)。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