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人类种族研究 - 详细

人类种族研究

人类种族研究名词解释:

种族(或人种)是指体质形态和总体基因内容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群。

人类地域群体的血缘关系,表现在人体外表有着许多类似可遗传的种族特征。对人类种族特征的分析研究,对解决人类本身特有的生物学的和历史学的问题,诸如种族起源和分布、混血与相互影响,反对种族主义以及种族、民族、文化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瑞典林奈(Linnaeus,1707~1778)首先提出人类种族的科学分类。1735年,他以形态特征肤色为主把人类区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美洲红种人、非洲黑种人。1775年,德国布鲁门巴赫(T.F.Blumenbach,1752~1810),以发色、肤色、头型等形态特征,提出把人类分为高加索人种、蒙古利亚人种、阿美利加人种、尼格罗人种和马来人种。但均未发现澳大利亚人种。直到1870年,英国赫胥黎(T.H.Huxley,1825~1895)通过对世界人类的颅骨化石的体质测量性状研究,并结合有关种族资料分析后,科学地把人类分为4大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为现代人类区分4大人种奠定了基础。此后,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人类学家先后提出许多人类种族分类法。

1885年,法国勃罗卡(Broca)和托皮那(Topinard)提出人类分3大人种和16个地区种群类型。1900年,但尼克(Denikes)又提出把人类区分为6个大种族和29个组群类型。

1924年,英国哈顿(A.C.Haddon)以人类头发的特殊差异和其他体质特征相结合,提出分为:(1)羊毛状(卷缩)发种;(2)波状发种;(3)直状发种,并又细分为37个地区种群。

1932~1949年间,中国在人类种族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主要专着有黄新民的《世界人种问题》、蒋由智的《中国人种考》、吴泽霖的《现代人种》、林惠祥的《世界人种志》、李学曾的《五洲种族地理》和蔡元培的《世界人种志》等。

20世纪50~60年代,人类种族研究已广泛采用人类化石研究成果和现代人类体质形态、血型、肤纹等观察、测量所积累的统计分析资料。当时,许多学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生物学观点研究人类种族特征、种族起源及其地域分布的历史和现状。

诸如,前苏联对种族系统分类影响较大有捷别茨(T.Ф.Дебеч.)、切博克萨罗夫(Н.Н.уебоксаров)、涅斯屠尔赫(М.Ф.Hectуpx)等,美国蒙坦古(M.F.Ashley Montagu)、日本小山氏和近藤四郎以及横山又次郎等,还有库恩(C.S.coon)、托马(A.Thoma)等许多欧美学者。

他们共同关注的中心议题有人类起源于一祖还是起源于多祖,现代人种起源于一元还是多元,现代人类种族系统分类等。

20世纪70~80年代,人类种族研究除应用以往方法外,还应用分子生物学等先进的新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但现代各大人种起源仍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存在着枝状大烛台模式(或系统说)和诺亚方舟模式(或迁徙说、代替说)之争。

系统说 认为各大人种是遍布于旧大陆的直立人独立地进化到古代智人,再发展为现代人。

理由是现代地理人种的解剖特征有与史前人类特征相符的征状,通常称之为地方连续性。1946年,魏敦瑞(Weidenreich)提出现代四大人种,分别是由中国北京直立人、印尼爪哇直立人、非洲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和斯虎尔类型的早期智人,演化发展为现代黄种人、澳大利亚棕种人、非洲黑种人和欧洲的白种人。

1962年库恩和1965年泰辛托希(N.W.G.Macinhosh)的着作中也表达了类似意见。关于库恩提出的直立人种的亚种问题,已波及中国,中国吴汝康和许多外国人类学家对“亚种”持否定的看法。

布雷斯和沃尔波夫(Brose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