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资源卫星,后来改称为“测地卫星”。卫星上装有高分辨率照像机、红外探测仪、测地雷达等各种遥感、遥测设备,可以进行地质勘探、农业调查、环境污染监视、森林火警、测绘沙漠戈壁高山河川地质图等工作,其中有些项目是在大气层内难以完成的。地面接受站的科学家们根据己经掌握的各类物质特性,进行分析处理。由此可以发现地下矿产、历史古迹、地层构造,普查农作物收成好坏,山顶的积雪,森林的采伐情况,海洋的潮汐和洋流信息。资源卫星可以分为陆地资源卫星和海洋资源卫星,一般采用太阳同步轨道。
卫星上用红外遥感能觉察到地面上一根火柴的热量,能分辨出30厘米的物体。
曾从测地卫星拍摄发回的照片中,发现了地图上历来没有标明的湖泊,而找到苏丹油田;从磁场变异中找到巴西的锡矿和澳大利亚的铀矿。从卫星的照片上,还可以发现地下断层的结构,使铁路选线得以优化、避开滑坡和断层,这是人工测绘难以做到的。美国曾用测地卫星引导破冰沿海湾破冰,勘察破冰的深度。美国的测地卫星于1978年估算了苏联的小麦产量,比后来苏联官方提出的小麦产量仅少1%,测算的精度之高,确实令人惊叹!
测地卫星多选用太阳同步轨道。这种卫星的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跟地球公转方向相同,速度的大小基本一致,即它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到地心连线的夹角β保持不变,卫星都能得到阳光的照射,有利于对地观测和拍摄地形照片。
1972年美国发射的“陆地卫星-1”,就是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的,在赤道上的光照角设计为37.5°。如果地球不绕太阳公转的话,则光照角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地球带着这卫星绕太阳公转,光照角每天要增加0.9856°(360°/365.25天)。这样,地球从秋分位置运行到立冬位置时,太阳的光照角β就会变为82.5°,到了冬至时就变为127.5°。如果卫星的轨道平面向东转动,每天也转过0.9856°,那么,地球公转引起光照角的变化也就消除了,保持了光照角不变,而达到了与太阳同步的要求了。
1985、1986年,我国分别发射了两颗国土普查卫星,拍摄3000多幅国土卫星照片(简称卫片)每幅卫片的覆盖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通过这些卫片,发现了塔里木盆地新的油田构造,在内蒙古找到铁矿和铬矿;查明了京、津、塘地区近10种资源;查清了黄河、滦河、海河三大富含泥沙河流的活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
1988年我国和巴西开始合作研制“资源1号”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将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颗卫星现在已进入全面研制阶段,它拟用“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从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颗卫星可用于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的利用图、测量全国耕地面积、农作物估产、监测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灾害等,这必将为我国的资源普查、勘察等提供现代化的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