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3日,美国用一种三级小型的反卫星导弹,装在F-15战斗机腹部发射架上,首次发射便击毁美国已报废的一颗低轨道试验卫星。
当F-15战斗机爬升到10~15公里高空时,根据地面站的指令,驾驶员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射出。它的1、2级固体火箭相继点火,由惯性制导系统控制飞行,燃料烧完后抛掉外壳。当导弹飞入大气外层空间时,弹头上的红外探测器自动搜索、跟踪目标。接近目标时,弹头上的第三级固体火箭点火,加速冲上,将报废的实验卫星撞毁。
这种反卫星导弹靠弹头和卫星之间极高的相对速度(高达每秒10公里以上),也就是相对动能极大,就能有效地拦截、击毁卫星。这种拦截导弹就是一种动能武器。道理很简单,飞机在高速飞行中,如果有一只小鸟飞来,迎面相撞,就会把飞机打坏,鸟飞的速度虽然不快,但是相对速度很大,动能就很大。动能武器的弹头不装炸药,靠直接撞击来催毁目标,因此需要极高的命中精度。
动能武器除了用火箭推进外,还有一种是用电磁力推动的电磁炮。电磁炮用电磁力来加速弹头,本身的速度就可达到10公里/秒,比炮弹快数倍,比导弹的飞行速度也快得多。
80年代初,苏联曾经试验改变卫星的倾角,在几百公里的高度上飞行,绕地球1~2圈后,卫星就以60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接近目标卫星,在距离目标1公里处发射空间武器摧毁敌方卫星。
为预防受到空间武器的袭击,军事卫星上也采取了防御措施,加强了卫星的壳体,加装了报警装置。当发现敌方卫星来袭时,它就启动火箭,远离来袭卫星的轨道。
有一种装有核弹头的卫星,平时环绕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如果地面站发给遥控指令,它就立即点火启动火箭,脱离轨道,再入大气层,居高临下攻击目标。这种卫星就称“卫星轰炸武器”,其实是一种“自杀攻击”的卫星,可简称“自杀卫星”。这种自杀卫星的反应速度快、攻击力强,很难对付它。可惜它的代价太高,只用于攻击敌方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