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中药炮制学 - 详细

中药炮制学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历史沿革、传统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炮制原理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极具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3.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以缓和苦寒之性,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苦寒的黄连,可制其大寒之性。
4. 相资为制名词解释: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增强药效,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须”、“相使”。如盐知母名词解释: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仙茅名词解释:辛热的酒来炮制辛热的仙茅,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
5.相恶为制是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减弱某些中药的副作用。即指两种中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一般属于配伍禁忌。如枳实破气作用过强,可用麸炒的方法来缓和其破气作用。苍术之燥性,可用米泔水制来缓和。
6.相畏为制名词解释:是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制约另一种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畏”、“相杀”。如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炮制后降低毒性。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等。
7.相喜为制名词解释:是指用某种辅料(包括中药)或方法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病人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如醋炙乳香、没药
8.制其形名词解释: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9.制其性名词解释: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性能。酒制黄连
10.制其味名词解释: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醋制乳香
11.制其质名词解释: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质地。如王不留行炒至爆花,穿山甲、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淬等
12.生泻熟补名词解释:某些中药生品具有泻下作用,经过炮制后写下作用缓和,能够产生滋补的功效。如生地黄清热凉血而主泻,熟地黄滋阴补血而主补。甘草“生则泻火,炙则温中” 。
13、生峻熟缓名词解释:有些中药生品作用猛烈,制熟后却大为缓和。如大黄,生品攻下作用很强,走而不守,直达下焦,制成熟大黄,泻下作用明显缓和,也不伤胃。
14、生毒熟减 名词解释:某些中药生品毒性很大,炮制后毒性降低。如乌头、马钱子。
15、生效熟增名词解释:中药制熟后会明显增强疗效。如蜜炙黄芪、甘草能增强补中益气。止咳平喘药,如紫菀,枇杷叶,款冬花等,蜜炙后皆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醋炙延胡索可增强止痛作用。 
16、生行熟止名词解释:是指有些药生品具行血、活血的作用,制熟后则止血。如蒲黄“行血生用,止血炒黑”。牡丹皮生用活血去瘀,制炭后止血。
17.生打熟补  生的能够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治疗跌打劳伤非常有效,熟吃可以补血补气。如生三七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效,常用于跌打损伤,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熟三七则有补气补血之功,故有“生打熟补”之说。
18.净度是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即炮制品中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19. 泛油(泛糖)、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20. 对抗同贮法名词解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而起到抑制虫蛀、霉
等的储存方法。
21.气调养护也称气调贮藏的方法,是利用控制影响中药变异的空气的氧的浓度,来进行中药贮藏的方法。
22.冲烧 即自燃。在贮藏过程中起烟或起火的现象。
23. 净制是指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纯度标准的方法。
24. 饮片切制是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炮制工艺。
25.饮片广义名词解释: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狭义名词解释:为调配处方而切制成的片状药物
26.炒  法名词解释:炒制是将净选切制后的干燥药材,在不同火力加热容器内不断翻动至所需程度的炮制方法。
27.火候名词解释:反映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的综合概念
28.火色名词解释: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29.清炒法名词解释: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30.炒黄: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方法。
31.炒焦:将净选或切制后的饮片,置加热炒制容器中,用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或焦褐色或颜色加深,质地酥脆,并具焦香气味的方法。
32.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容器中,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颜色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的方法。
33.加辅料炒:指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
34.麸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35.米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的米共同拌炒或将米在锅底结成锅巴,将药物在锅巴上翻炒的方法。
36. 土炒: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称为土炒。
37.砂炒: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热砂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砂炒。亦称砂烫。
38. 蛤粉炒名词解释: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
39. 滑石粉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滑石粉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滑石粉炒,或滑石粉烫。
40.  炙法名词解释: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
41.  酒炙法名词解释: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42. 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的方法
43. 盐炙法名词解释: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的水溶液拌炒的方法。
44. 姜炙法名词解释:将净选加工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
45.蜜炙法名词解释: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炼蜜共同拌炒的方法
46. 油炙法名词解释: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又称酥炙法。
47. 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48. 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法,又称直火煅法。 
49. 煅淬法: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聚然冷却的方法称煅淬。
50. 扣锅煅法(暗煅):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称扣锅煅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51. 蒸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用水蒸气加热或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52. 煮法将净选过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适宜容器内,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
53. 燀法: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54. 复 制 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
55. 发酵法:药物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56. 发芽法: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57. 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称为制霜法。
58. 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
59渗析制霜法:药物与物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
60. 升华制霜法药物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升华成结晶或细粉的方法,称为升华制霜法
61煎煮制霜法药物经过多次长时间煎熬处理后所剩下的粉渣而另作药用的方法,称煎煮制霜法。
62. 烘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称为烘焙法。
63.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统称为煨法。
64. 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品,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
65. 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粉末的方法。
66. 干馏法名词解释: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
67.炒炭存性名词解释: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保存药性。
68.杀酶保苷名词解释: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有效物质免受酶解,保存药效的炮制方法。
69. 灵活状态名词解释:炒制用的辅料经加热后,吸热均匀而变得流动自如,可随炒制工具翻动至滑动的状态。
70、少泡多润名词解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物,水处理过程中宜减少与水接触的时间,防止成分的流失的方法。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