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中药化学 - 详细

中药化学

第一章总论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
石油醚(pet.et)<四氯化碳(CCl4)<苯(C6H6)<二氯甲烷(CHCl2)<氯仿(CHCl3)(密度大于水)<乙醚(Et2O)<乙酸乙酯(EtOAc)<正丁醇(n-BuOH )<丙酮(Me2CO)(可与水混溶)<乙醇(EtOH )(可与水混溶)<甲醇(MeOH)(可与水混溶)<水(H2O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在提取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时,应选用相应极性的溶剂,比如用石油醚提取小极性化合物,用水提取大极性化合物。
水溶性成分一般易溶于水,如生物碱、有机酸类、鞣质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1.有效成分名词解释: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
2.有效部位名词解释: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 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3.溶剂提取法名词解释: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 解出来的方法。
4.相似相溶原则名词解释: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5.浸渍法名词解释: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
6.煎煮法名词解释: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
7.渗漉法名词解释: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 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8.回流提取法名词解释: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冷凝管,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 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9.连续回流提取法名词解释: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 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10.水蒸气蒸馏法名词解释: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 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
11.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名词解释: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12.酸碱溶剂法名词解释: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3.溶剂分配法名词解释: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14.分级沉淀法名词解释: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物组份溶液中某 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来的方法。
15.专属试剂沉淀法名词解释: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的方法。
16.盐析法名词解释: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 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17.分馏法名词解释: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8.膜分离法名词解释: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 物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19.升华法名词解释: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加热直接变成气体,遇冷又凝结为固体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20.结晶法名词解释:利用混合物中各化合物对某种溶剂的溶解度的差别,而使单一成分以结晶状态 析出的方法。
21.吸附色谱名词解释:利用吸附剂(固定相)对混合物中各成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 色谱方法。
22.离子交换色谱名词解释:主要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方法。
23.凝胶滤过色谱名词解释:将含有大小不同分子的混合物样品液,通过多孔性凝胶(固定相),用洗 脱剂将分子量由大到小的化合物先后洗脱的一种分离方法。
24.大孔树脂色谱名词解释:利用大孔树脂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而达到分离目的的色谱 方法。
25.分配色谱名词解释: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26.NOE(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也称核增益效应,是在核磁共振中选择地照射一
种质子使其饱和,则与该质子在立体空间位置上接近的另一个或数个质子的信号强度增高的 现象。
27.质子宽带去偶名词解释:也称质子噪音去偶或全氢去偶,此时H 的偶合影响全部被消除,从而简 化了图谱。
28.INEPT(insensitive nuclei enhanced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名词解释:叫低灵敏核极化 转移增强法,是用调节弛豫时间(△)来调节CH、CH2、CH3 信号的强度,从而有效地识别 CH、CH2、CH3 的方法。
29.DEPT(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名词解释:叫无畸变极化转移 增强法,是INEPT 的一种改进方法,通过改变照射1H 的脉冲宽度(θ),使为45°、90°、 135°变化并测定13C-NMR 谱。
30.1H-1H COSY:是指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是同一个偶全体系中质子之间的偶合相关谱。 31.13C-1H COSY:是碳-氢化学位移相关谱,是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32.HMQC名词解释:是通过1H 核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它能反映1H 核和其直接相连的13C 的关 联关系。
33.HMBC名词解释:是通过1H 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 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 核关联起 来的谱图。
34.EI-MS:为电子轰击质谱(electron impact mass spectrometry)。
35.FD-MS:为场解吸质谱(field desorption mass spectrometry)。
36.FAB-MS:为快原子轰击质谱(fast atom bombardment mass spectrometry)。
37.旋光谱名词解释:用不同波长(200-760nm)的偏振光照射光学活性化学物,并用波长对比旋光度 [α]或摩尔旋光度[φ]作图所得的曲线即旋光谱。
38.圆二色谱名词解释:两种摩尔吸光系数之差△ε=εL-εR,随入射偏振光的波长变化而变化,以△ε或 有关量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得到的图谱称为圆二色谱。
39.Cotton 效应名词解释:化学物分子手性中心邻近有发色团,在发色团吸收波长区域附近,旋光度 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峰和谷的现象称为Cotton 效应。
40.X 射线衍射名词解释:通过测定化合物晶体对X 射线的衍射谱,再通过计算机用数字方法解析衍 射谱,再还原为分子中各原子的排列关系,最后获得每个原子在某一坐标系中的分布,从而 给出化合物化学结构的方法。
第二章
1.苷类名词解释: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类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 成的一类化合物。
2.苷元名词解释:苷类分子中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糖基。
3.苷键名词解释:苷分子中苷元和糖之间连接的化学键则称为苷键。
4.苷键原子名词解释:苷元和糖之间连接的原子称为苷键原子。
5.硫苷名词解释: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称为硫苷。
6.碳苷名词解释:碳苷是一类糖基的端基碳原子直接与苷元碳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类化合物。
7.氧苷名词解释: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氧苷。
8.氮苷名词解释: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氮苷。
9.氰苷名词解释:主要是指一类具有α-羟基腈的苷。
10.酚苷名词解释:苷元分子中的酚性羟基与糖脱水而成的苷。
11.醇苷名词解释:是苷元的醇羟基与糖缩合而成的苷。
12.酯苷名词解释:苷元中羧基与糖缩合而成的苷。
13.α-名词解释:由糖的α端基异构体形成的苷类为α-苷。
14.β-名词解释:由糖的β端基异构体形成的苷类为β-苷。
15.原生苷名词解释: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称为原生苷。
16.次生苷名词解释:原生苷水解后失去一部分糖的苷称为次生苷。
17.单糖名词解释:是指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是糖类物质的最小单位,也是构成其 它糖类物质的基本单元。
18.低聚糖名词解释:是同2-9 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糖,能被水解为相应数目的单糖,又常 称寡糖。
19.多糖名词解释:是一类同10 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通常是同几百甚至几千 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20.均多糖名词解释: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为均多糖。
21.杂多糖名词解释:由二种以上单糖组成的多糖为杂多糖。
22.Molish 反应名词解释:在样品提取液中含有糖或苷类,则加5%α-萘酚乙醇液,摇匀后沿试管壁 缓缓加入浓硫酸,若在两液面间有紫色环产生的反应称为Molish 反应。
23.Fehling 反应名词解释:在糖或苷类中有醛糖结构存在时,能还原Fehling 试剂而产生氧化亚铜 的砖红色沉淀的反应为Fehling 反应。
24.酸水解名词解释:苷键被稀酸催化水解的一类反应。
25.乙酰解名词解释:在多糖的结构研究中,为了确定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常应用乙酰解开裂一 部分苷键,保留另一部分苷键,然后用薄层或气相色谱鉴定在水解产物中得到的乙酰化单糖 和乙酰化低聚糖的反应。
26.酶水解名词解释:苷类在酶的作用下而水解的反应。
27.Smith 降解名词解释:苷类分子中的糖基具有邻二醇结构时,可被过碘酸氧化开裂的反应。
28.全甲基化甲醇解名词解释:将苷进行全甲基化,然后用含6%-9%盐酸的甲醇进行甲醇解的反应。
29.二相水解法名词解释:在酸水解反应液中加入与水不相混容的有机溶剂,使苷元生成后立即溶于水 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中,以避免苷元与酸长时间接触而脱水生成次生苷元。
30.苷化位移名词解释:在13C-NMR 谱中,苷元羟基因与糖结合成苷,故苷元羟基的成苷碳原子(一 般称为α-碳原子)和与其相邻的碳原子(一般称为β-碳原子)的信号发生位移,而其它距 苷键较远的碳原子的信号几乎不变;同时,苷分子中的糖部分,其端基碳原子的信号与游离 单糖端基碳信号比较,也发生了位移,这种信号的移动被称为苷化位移(glycosylation shif, 简称GS)。
第三章
1.醌类化合物名词解释:是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和对醌,常见的有苯醌、萘醌、 菲醌和蒽醌。
2.蒽醌类化合物名词解释:是指基本母核为蒽的中位羰基衍生物。
3.α-羟基蒽醌名词解释:是指取代基羟基分布于蒽醌母核的1,4,5,8α位上的蒽醌化合物。
4.β-羟基蒽醌名词解释:是指取代基羟基分布于蒽醌母核的2,3,6,7β位上的蒽醌化合物。
5.茜草素型蒽醌名词解释:羟基分布在蒽醌母核一侧苯环上,此类化合物颜色较深,多为橙黄色至橙 红色的蒽醌。
6.大黄素型蒽醌名词解释:羟基分布在蒽醌母核两侧苯环上,多数化合物呈黄色的蒽醌。
7.二蒽酮类名词解释:是指由2 分子的蒽酮脱去一分子氢聚合而成的化合物。
8.Brontr?ger 反应名词解释: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会使颜色加深的反应。
9.对亚硝基二甲苯胺试剂反应名词解释:9 位或10 位未取代的羟基蒽酮类化合物,尤其是1,8-二 羟基衍生物,其羰基对位的亚甲基上的氢很活泼,可与0.1%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吡啶溶液反 应缩合而产生各种颜色的反应。
10.pH 梯度分离法名词解释: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 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 杂质的方法。
第四章
1.香豆素名词解释:香豆素是一类典型的具有苯并α-吡喃酮母核的内酯类化合物。
2.木脂素名词解释:木脂素是一类由2~4 个苯丙素单元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__
3.苯丙素类(狭义)名词解释: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 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包
括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
4.异羟肟酸铁试验名词解释:香豆素类成分具有内酯结构,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生成 异羟肟酸,在酸性条件下再与Fe3+络合而显红色的反应。
5.Gibbs 反应名词解释:香豆素类成分在碱性条件(pH9-10)下内酯环水解生成酚羟基,如果其对位 (6 位)无取代,与2,6-二氯苯醌氯亚胺(Gibb’s 试剂)反应显蓝色的反应。
6.Emerson 反应名词解释:香豆素类成分如在6 位无取代,内酯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后与Emerson 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和铁氰化钾)反应生成红色的反应。
7.Labat 反应名词解释:具有亚甲二氧基的木脂素加浓硫酸后,再加没食子酸,可产生蓝绿色的反应。
第九章
1.生物碱名词解释: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 物活性。
2.两性生物碱名词解释: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3.隐性酚羟基名词解释:由于空间效应使酚羟基不能显示其的酚酸性,不能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
4.生物碱沉淀反应名词解释:生物碱在酸性水或稀醇中与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络合物的反 应称为生物碱沉淀反应。
5.生物碱显色反应名词解释:某些试剂能与个别生物碱反应生成不同颜色溶液的反应。
6.雷氏铵盐名词解释:即硫氰酸铬铵,其组成为NH4[Cr((NH3)2SCN)4],其与季铵型生物碱反应生 成红色沉淀或结晶。
7.Dragendorff 试剂名词解释:即碘化铋钾,其组成为KbiI4,与生物碱反应生成橘红色至黄色无定 形沉淀(B*HbiI4)。
8.诱导效应名词解释: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受到氮原子附近供电基(如烷基)和吸 电基(如各类含氧基团、芳环、双键)诱导效应的影响。供电诱导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增 加,碱性增强;吸电诱导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减小,碱性降低。
9.共轭效应名词解释: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π-电子基团共轭时一般使生物碱的碱性减 弱的效应。
10.空间效应名词解释:在生物碱中氮原子由于附近取代基的空间立体障碍或分子构象因素,而使质 子难于接近氮原子,碱性减弱的效应。
11.诱导-场效应名词解释:生物碱中一个氮原子质子化后,就产生一个强的吸电基团-N+HR2,它对 另外氮原子产生两种碱性降低的效应,即诱导效应和静电场效应。
12.氢键效应名词解释:当然生物碱成盐后,氮原子附近如羟基、羰基,并处于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分 子内氢键时,氮上的质子不易离去,碱性强的效应。
13.Hofmann 降解名词解释:季胺碱在碱性溶液中加热而发生裂解,脱水形成烯键和叔胺的反应。
14.Emde 降解名词解释:将季铵碱溶液或水溶液用钠汞齐处理还原,使C-N 键裂解的反应。
15.von Braun 反应名词解释:用溴化氰与叔胺反应使C-N 键裂解的反应。
16.Vitali 反应名词解释:莨菪碱(或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用发烟硝酸处理,分子中的莨菪酸部分发 生硝基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再与碱性乙醇溶液反应,生成紫色醌型结构,渐变成暗 红色,最后颜色消失的反应。
17.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名词解释:樟柳碱分子的羟基莨菪酸具有邻二羟基结构,可被过碘 酸氧化生成甲醛,然后甲醛与乙酰丙酮在乙酰胺溶液中加热,缩合成二乙酰基二甲基二氢吡 啶(DDL)而显黄色,故又称DDL 反应。
18.丙酮加成反应名词解释:在盐酸小檗碱水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呈强碱性,然后滴加丙酮数滴, 即生成黄色结晶性小檗碱丙酮加成物的反应。
19.氯化汞反应名词解释:莨菪碱(或阿托品)在氯化汞的乙醇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黄色沉淀,加热 后沉淀变为红色的反应。
20.Bohlmann 吸收峰名词解释:在IR 光谱中,反式稠合者在2800-2700cm-1 区域有两个以上明显的吸收 峰,而顺式则没有,此峰称为Bohlmann 吸收峰。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