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不心,无意则心同名词解释:《列子》关于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的论题之一。语出《列子·仲尼》。乐正子舆曰名词解释:“……(公孙)龙诳魏王曰名词解释:‘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公子牟曰名词解释:“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较全面揭示了逻辑思维在把握道时所面临的难题,即主体在用名指物时所涉及的“心”、“物”、“指”三项都包含矛盾。当主体以名指物时,心中须有一意向、观念,但意向、观念均是名的内容,心的作用。一旦心中有意,就会有主观意向、成见,那就不能虚心应物,不能发挥心应该具有的同物的作用,所以“有意不心,无意则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