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名词解释大全 - 环境化学 - 详细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名词解释: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名词解释: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变化的物质   
优先污染物名词解释: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环境效应名词解释: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物理效应名词解释:有物理作用引起的
环境化学效应名词解释: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名词解释: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热岛效应名词解释:因燃料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污染物的迁移名词解释: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名词解释: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一次污染物名词解释: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CO、SO2、NO等)
二次污染物名词解释: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O3、硫酸盐颗粒物等)
空燃比名词解释: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比值
化学计量混合物名词解释: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名词解释: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气温垂直递减率名词解释: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
辐射逆温名词解释: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的逆温
大气温度/密度层结名词解释:静大气的温度或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大气稳定度名词解释: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名词解释: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Гd
干绝热过程名词解释: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过程
湍流/动力乱流名词解释: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所产生
对流/热力乱流名词解释: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
最大混合层高度名词解释:污染物最大可扩散的高度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名词解释: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或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
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自由基的稳定性名词解释: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自由基的活性名词解释: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
抑制剂名词解释:会使自由基反应的速率减慢或自由基反应完全被抑制的物质
碎裂名词解释:是指自由基碎裂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
重排名词解释:可以发生在环状的体系中,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或者是1,2-或1,5-氢原子的转移。
加成名词解释:自由基对不饱和体系的加成,生成一个新的饱和的自由基
取代名词解释:自由基夺取其他分子中的氢原子或卤素原子生成稳定化合物的过程
歧化反应名词解释:氧化还原反应中,同一反应物的化合价有升有降.一部分化合价升高,一部分降低
光化学反应名词解释: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量子产率名词解释: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相对效率
PAN名词解释:过氧乙酰基硝酸酯
光化学烟雾名词解释: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型污染名词解释: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这种降水过程称为湿沉降
干沉降名词解释: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酸沉降名词解释:干湿沉降共同称为酸沉降
酸雨名词解释:PH小于5.6的降雨
温室效应名词解释:大气中的CO2吸收来自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中,从而使得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名词解释: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一次颗粒物名词解释: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
二次颗粒物名词解释:大气中的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者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干沉降名词解释: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者与其他物体碰撞发生而发生的沉降
湿沉降名词解释:通过降雨、降水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空气动力学直径(Dp)名词解释:与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度的、密度为1g/cm3的球体直径。
可吸入颗粒物名词解释: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Dp小于等于10um
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名词解释:依据空气动力学直径Dp来分,Aitken核模Dp<0.05um
、积聚模0.05um<Dp<2um、粗粒子模Dp>2um
成核作用名词解释:饱和蒸气在颗粒物表面上形成液滴的现象。如雨滴的形成
黏合或凝聚名词解释:小颗粒形成较大的凝聚体并最终达到很快沉降粒径的过程
吸收名词解释:气体或蒸气溶解在微粒中
吸着名词解释:吸附在颗粒物表面上
无机颗粒物名词解释:只含有无机成分的颗粒物
有机颗粒物名词解释:大气中有机物质凝聚而形成的颗粒物或者有机物质吸附在其他颗粒物上而形成的颗粒物
生化(生物)需氧量(BOD)名词解释:在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降解所消耗的氧的量
天然水的碱度名词解释: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H+的物质总量。
总碱度/甲基橙碱度名词解释:用强酸标准溶液滴定,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黄色变为橙红色(PH为4.3)停止滴定,得到的结果
酚酞碱度名词解释:以酚酞作为指示剂,当溶液的PH降到8.3时得到的结果
苛性碱度名词解释:达到Phco32-所需酸量时的碱度
天然水的酸度名词解释:水中能和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
富营养化名词解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英气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腐殖质名词解释:是一种带负电的高分子弱电解质,其形态构型与官能团的解离程度有关
表面吸附名词解释: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所以固液界面存在着表面吸附作用。为物理吸附。
离子交换吸附名词解释:胶体大部分带负电荷,易吸附一部分的阳离子,同时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物理化学吸附。
专属吸附名词解释: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van der waals 力或氢键在起作用。专属吸附作用不但可以使表面电荷改变符号,而且可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
吸附等温线名词解释:在固定温度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之间的关系曲线,其相应的数学方程式称为吸附等温式。
表面配位模式名词解释:把具体表面看作一种聚合酸,其大量羟基可以发生表面配合反应,但在配合平衡过程中,需将临近基团的电荷影响考虑在内,由此区别于溶液中 的配合反应。
凝聚或絮凝名词解释:胶体颗粒的聚集
凝聚名词解释:由电解质促成的聚集
絮凝名词解释: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
异体凝聚名词解释:如果两颗粒电荷符号相同但电性强弱不等,则位能曲线上的能峰高度总是取决于荷电较弱而电位较低的一方。因此,在异体凝聚时,只要其中一重胶体的稳定性甚低而电位达到临界状态,就可以发生快速凝聚,而不论另一种胶体的电位高低如何。
电子活度名词解释:pE是平衡状态的电子活度,衡量溶液接收或迁移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
决定电位名词解释: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
稳定常数名词解释:衡量配合物稳定性大小的尺度
累积稳定常数名词解释:几个配体加到中心金属离子的过程的加和
分配系数名词解释: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标化分配系数Koc名词解释:表示有机毒物在沉积物或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
辛醇-水分配系数名词解释: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
生物浓缩因子(BCF或KB)名词解释: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水解速率名词解释:反映某一物质在水中发生水解快慢程度的一个参数
直接光解: 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了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
光量子产率名词解释: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与吸收总光子数之比
光敏化作用名词解释: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的过剩能量转移到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
生长代谢名词解释: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
共代谢名词解释:某些有机污染物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
 
土壤矿物质名词解释:是岩石经过物理分化和化学分化形成的
原生矿物名词解释: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都没有改变。
次生矿物名词解释:由原来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土壤有机质名词解释:是土壤含碳有机物的总称。
土壤质地名词解释: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
离子交换/代换名词解释: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阳离子交换量CEC名词解释: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
盐基饱和土壤名词解释: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
盐基不饱和土壤名词解释: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有一部分为致酸离子
土壤盐基饱和度名词解释: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活性酸度(有效酸度)名词解释: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应 pH
潜性酸度名词解释:来源于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
代换性酸度名词解释:用过量中性盐(NaCl或Kcl)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和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而表现出的酸度。
水解性酸度名词解释:用弱酸强碱盐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以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代换出来,同时生成某弱酸。
土壤碱化度名词解释: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Na+(主)、K+、Mg2+等离子的饱和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是,会引起交换性阳离子的水解作用,在土壤溶液中产生NaOH,使土壤呈碱性,此时的钠离子饱和度称为土壤碱化度。
土壤的缓冲性能名词解释: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
金属硫蛋白(MT)名词解释:动物及人体最主要的重金属解毒剂。
植物络合素(PC)名词解释:由于重金属离子诱导而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类小分子多肽。
扩散名词解释:由于热能引起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使物质分子发生转移的过程。(高—>低)
质体流动名词解释:由水或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的物质流动
 
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被动扩散名词解释: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高到低,不需要耗能,不需要载体,不会出现特异性选择、竞争性抑制及饱和现象)
被动易化扩散名词解释: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受到膜特异性载体及其数量的制约,有特异性选择,类似物质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主动转运名词解释: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低到高,耗能,需要载体,具有特异性选择,类似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吸收名词解释:污染物质从从机体外,通过各种途径通透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肠肝循环名词解释:有些物质有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有重新被吸收,返回肝脏的现象。
分布名词解释: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由血液转送至机体各组织,与组织成分结合,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过程
脑血屏障是指大脑脑组织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营养物质交换的薄壁
排泄名词解释: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生物蓄积名词解释: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
生物富集名词解释:生物通过非吞食的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名词解释:生物富集到达平衡时的BCF值
   生物放大名词解释: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地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元素,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生物累积名词解释: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氧化名词解释:有机物质在体积细胞的氧化,并伴随有能量释放
生物降解名词解释:有机物质通过生物氧化以及其他的生物转化,可以变成更小、更简单的成分
单糖酵解名词解释:细胞内的单糖无论在有氧氧化或在无氧氧化条件下,都可经过相应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形成丙酮酸
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TCA循环名词解释:柠檬酸通过酶促反应途径,最后形成草酰乙酸,由于丙酮酸持续转变成的乙酰辅酶A生成柠檬酸,在进行新一轮的转化,这种生物转化的循环途径。
甲烷发酵/沼气发酵名词解释:在无氧氧化条件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可借助产酸菌的作用那个降解成简单的有机酸、醇等化合物,条件允许,这些有机化合物在产氢菌和产乙酸菌作用下,可被转化成乙酸、甲酸、氢气和二氧化碳,经而产甲烷菌作用产生甲烷
同化名词解释: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机体中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的过程
氨化名词解释:所有生物残体中的有机氮化合物,经微生物分解成氨态氮的过程
硝化名词解释: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反硝化名词解释: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
固氮名词解释: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把分子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硫化名词解释:硫化氢、单质硫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氧化,最后生成硫酸的过程
反硫化名词解释:硫酸盐、亚硫酸盐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还原,最后生成硫化氢的过程。
汞的生物甲基化名词解释: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
汞的生物去甲基化名词解释:抗汞甲基汞或无机化合物变成金属汞
抑制剂名词解释:能减小或消除酶活性,而使酶的反应速率变慢或停止的物质
不可逆抑制剂名词解释:以比较牢固的共价键与酶结合,不能用渗析、超滤等物理方法来恢复酶活性抑制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不可逆抑制作用
可逆抑制剂名词解释:同酶的结合处于可逆平衡状态,可用渗析法除去而恢复酶活性的物质。所起的作用称为可逆抑制作用。
共代谢名词解释:某些有机污染物质虽然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而被分解,但在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碳源或能源时,或者在先经结构相似物质对微生物诱导训话,使其机体内产生诱导酶后,该有机物质也能被降解
半数有效剂量ED50(浓度EC50)名词解释: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LD50(浓度LC50)
阀剂量(浓度)名词解释:在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最高允许剂量(浓度)名词解释: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浓度)
毒物的联合作用名词解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
协同作用名词解释: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物的总和M>M1+M2 
相加作用名词解释: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物的总和M=M1+M2 
独立作用名词解释:各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等均不相同,因而在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M=M1+M2(1-M1) 
拮抗作用名词解释: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物的总和M<M1+M2 
致突变作用名词解释:生物细胞内DNA改变,引起的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
基因突变名词解释: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染色体畸变名词解释:涉及整个染色体,呈现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改变
直接致癌物名词解释:能直接与DNA反应引起DNA基因突变的致癌物
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名词解释:不能直接与DNA反应,需要机体活化转变,经过近致癌物至终致癌物后,才能与DNA反应导致遗传密码修改。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名词解释:不与DNA反应,而是通过其他机制,影响或呈现致癌作用的物质。
 促癌物名词解释:可使已经癌变细胞不断增值而形成瘤块
 助致癌物名词解释:可加速细胞癌变和已癌变细胞增值成瘤块
 固体致癌物名词解释:如石棉、塑料、玻璃等可诱发机体间质的肿瘤
先天性畸形名词解释:人或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元婴所形成的的形态结构异常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名词解释:通过各种环境介质(水、大气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会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多氯联苯(PCBs)名词解释:是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
多环芳烃(PAH)名词解释:指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表面活性剂名词解释: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的物质
甲基氧化(ω-氧化)名词解释:表面活性剂的甲基氧化主要是疏水基团末端的甲基氧化为羧基的过程。
β-氧化名词解释:分子中的羧酸在辅酶A(HSCoA)作用下被氧化,使末端第二个碳键断裂的过程。
 
修复名词解释:采取人为或自然过程,使环境中的污染物去除或无害化,使受污染场址恢复有功能的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名词解释:通过微生物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生物强化法名词解释:在生物处理体系中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来改善原有处理体系的处理效果。应用生物强化技术的前提是获得高效作用于目标降解物的菌种。
生物通气法(bioventing)名词解释:用于修复受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水层上部通气层土壤。
生物注射法(biosparging)名词解释:又称空气通气法,适用于处理受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及上部土壤。
生物冲淋法(bioflooding)名词解释:将含氧和营养物的水补充到亚表层,促进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大多在各种石油烃类污染的治理中使用。
土地耕作法(land farming)名词解释:对污染土壤进行耕犁处理。
植物修复技术名词解释:直接利用各种活体植物,通过提取、降解和固定等过程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消减污染物的毒性,可以用于受污染的地下水、沉积物和土壤的原位处理。
植物提取(phytoextraction)名词解释:植物直接吸收污染物并在体内蓄积,植物收获后才进行处理。可以进行热处理、微生物处理、化学处理
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名词解释:植物本身及其相关微生物和各种酶系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小分子的CO2和H2O,或转化为无毒性的中间产物。
植物稳定(phytostabilization)名词解释:植物在与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将污染物固定并降低其生物活性,以减少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危害。
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名词解释:植物挥发是与植物吸收相连的,它是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挥发而减少土壤的挥发性污染物。
耐性植物名词解释:无论是超积累植物还是植物稳定及植物挥发中的植物,对重金属的毒害都具有忍耐机制,通称为耐性植物。
超积累植物名词解释:对重金属的吸收量超过一般植物的100倍以上的植物。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名词解释: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能,使污染物氧化分解,转变成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从而消除土壤或水体环境中的污染。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名词解释:利用电动力学原理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将电极插入到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施加直流电,形成直流电场,土壤颗粒表面双电层、孔隙水中带有电荷的离子或颗粒,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析流或电泳的方式沿电场方向定向迁移,即电动效应,污染物离开土壤向两极迁移,富集在电极区得到集中处理或分离。
电迁移名词解释:带电离子在土壤溶液中朝带相反电荷电极方向的运动。
电渗析流名词解释:土壤微孔中的带电液体(与土壤颗粒表面电荷相反)在电场作用下,相对于带电土壤颗粒表层的移动。
电泳名词解释:土壤中带电胶体粒子的迁移运动。胶体颗粒有细小土壤颗粒、腐殖质、微生物细胞等。
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PRB)名词解释:以活性填料组成的构筑物,垂直立于地下水水流的方向,污水流经过反应格栅,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反应,使污染物得以有效去除的地下水净化的技术。
化学清洗法名词解释:利用水力压头推动清洗液通过污染土壤而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清洗出去,然后再对污染物的清洗液进行处理。
共溶剂名词解释:指甲醇等有机溶剂。
 
有毒化学品名词解释:那些进入环境后经蓄积、生物积累和转化或化学反应等方式损害环境和生态系统,或通过暴露接触对生物乃至人体具有严重危害或潜在风险的化学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名词解释:某些人工合成或天然的有机化合物,它们能在各种环境介质中长距离迁移并能长久存在于环境而不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三致”化学污染物名词解释:致突变(mutagenic)、致癌变(carcinogenic)、致畸变(teratogenic)
致突变物(mutagen)/遗传毒物名词解释:能够直接损伤DNA或产生其他遗传学效应而使基因和染色体发生改变的外来化学物质
化学致癌物名词解释: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的化学污染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ers,EEDs)名词解释:能干扰肌体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或清除的各种外源性物质。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平台